刘田甜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和政权的兴衰,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一个国家想要有稳定的发展、一个政党想要有巩固的地位,民生问题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个必须慎之又慎的社会课题。
相较于其他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越性正是其对人对物的真正关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民生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可以说,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关心人、关注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必须要融入全人类的解放中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1]这表明: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是通过社会关系总和反映出来,是历史存在的必然。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在社会中,要关注人民的生产生活,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高人的主体能动性,并且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之为人的就是其中最为精髓的人文精神。从客观角度分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情怀,体现着关注人、关怀人、理解人的纯厚思想,同时,也深刻地体现着人类的理想,揭示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总的来讲,就是对人类主体关怀的完美表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关怀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对个人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充分尊重;(2)对人整体性的分析及认同;(3)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怀;(4)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不同观念的充分宽容;(5)重视社会群体合作的重要,对生活的真诚态度;[2]等等。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民生问题的顺利解决充分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人的关注,这也为当下更好地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对后来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臧乃康先生把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分为三个层次: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党的宗旨;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民生思想;江泽民同志则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宽阔,当今社会,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对民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生问题不仅仅要解决占大多数比例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解决好他们的生存发展、精神享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是民生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举措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民大众得以接受和信仰,是因为这些哲学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紧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和理论,并为了解中国民生问题指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哲学理论为揭示民生的内容、含义、本质和解决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当今社会任何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竞争,利益的分配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立良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当前的民生实践中,利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审视民生问题,会发现民生问题中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转化为理论上的构建,更有助于指导解决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党中央只有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探索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要出发点,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党和政府要的高度重视就说明了这一点,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第四代党中央集体认真研读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相关理论,总结以往民生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比以往都更正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和复杂性。
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满足人民需求。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关注民生就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其主要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分析世界总体局势的发展,所以,其本身就蕴含着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要关注民生,就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切实关注百姓生活实际,而这正是老百姓所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时,必须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问题充分解决,这样,才能得到民心,顺应民心,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3]。另外,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其情况有所不同的,为此,在实际当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深入百姓基层,了解民生,根据百姓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而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就更加需要深入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当下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强化民生意识,注重意识能动的反作用。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因为,民生问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是二者的双重体现。[4]首先,加强社会生产的大力发展,从国家的实际出发,本着集体和个人的精神,重视群众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国家和政府要加大投入,针对各种类型的文化建设,创造有效的条件,结合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增设文化中心。另外,要充分利用现在的传播工具,如报刊、电视、网络等等,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指导,使得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简单全面的了解,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使得反意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5]。
第三,要做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加强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解决。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加强社会存在矛盾的重新审视,以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思考,合理判断当下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最根本的仍然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增长速度,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在拉动经济需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投资结构的调整,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方向,特别是在我国供需关系的不断变化条件下,一味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不仅不能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的恶化,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6]。民生问题已不只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满足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政党的认识也更透彻,甚至有些人有参政议政的诉求和欲望,当今条件下,党和政府要满足群众的享受和发展要求。其次,尽管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多年来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依然屡见不鲜,如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另外,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政府官员的廉政问题、社会文化氛围的好坏都关乎民生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解决好上述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政府在重大场合强调的“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其中“公平”就显示了对民生问题的足够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能避免很多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否则当差距越大时,民生问题会变得越尖锐。相反,政府注重公平正义,民生问题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重要作用。
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利益,是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民生问题的顺利解决,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决心,才能了解到一个政党是否真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能显示出一个政党治国的能力和效果。民生问题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断更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以指导解决关乎社稷的民生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牛颖.浅析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运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3]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2).
[4]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求是,2012,(5).
[6]华建敏.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