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

2013-08-15 00:54:40张彩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湘西沈从文民俗文化

张彩霞

(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开宗立派的大师,其小说不只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为乡土文学开拓出多元竞进的发展方向。沈从文接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着力经营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湘西世界”,以新的思想特质和审美风尚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面貌,并丰富和发展了“京派”文学的内涵,带来了乡土小说的再次辉煌。本文以两人乡土小说创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民俗视野,考察两者各自的民俗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两人创作进行比较。

一、民俗与乡土小说创作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模式,包括服饰起居、婚丧嫁娶、宗教信仰、道德礼仪、迷信禁忌等。它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时刻影响着当代的形态,影响着当时和现在的生活。民俗与乡土小说的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构成了乡土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以及特殊内涵。乡土文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作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家的产生受到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他特别强调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对作家的重大影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就是地域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鲁迅本人就非常重视民俗学的研究,他以木刻为例来论述文学的地域性价值,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浙东与湘西独特的地域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文化民俗对鲁迅和沈从文一生的创作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并成为他们一生创作的资源。

鲁迅生活的浙东地区所代表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他的文学创作和人格特征,使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民俗文化气息。浙东是一个具有浓厚鬼神信仰的地区,不仅有“春祭三江,秋祭五湖”的传统,也有“信神鬼、好淫祀”的风俗,还有民间“祭火神”、“送灶神”的习俗。当时的绍兴一带,农村演戏的日子特别多,鲁迅作品中描绘了多种戏曲和人物形象,包括社戏、五猖会、目连戏、女吊、男吊等等,鲜明地体现了浙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并成为滋养鲁迅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沈从文在湘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多年来他执着于湘西民俗的表现,运用自己特有的敏感和艺术直觉,把对湘西的情感转化为文字,比如对歌——湘西人民表达心中感情的一种特殊方式:男子中意某女子时,并不是凭借经济基础或政治地位才能获得芳心,而是用非常原始的表达方式——两者对歌,若中意则结合。湘西地处沅江流域,水及水文化所带来的生活习俗深深影响了沈从文创作乡土小说的文学环境。他叙述说:“我所写的故事,大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他以美妙的笔触,在乡土小说创作领域很好地将人与自然,与湘西特定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湘西民风画卷。

二、民俗视角下乡土小说创作比较

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其现实性与民间性,它就像是附着在每个个体上的文化基因。受民俗文化熏陶的作家,一方面构筑其带有民俗文化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学创作将其传达给每一个读者。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乡土小说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首先,是人物形象上的不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作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鲁迅发表了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文化偏至论》和推崇‘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的《摩罗诗力说》”。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幅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建构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龙朱、柏子、翠翠、萧萧、老船公等人。他们虽然也有爱喜悲恨,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其次,是小说表现形式的相异。以文学史的线索来总结,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包括许钦文、王鲁彦、彭家煌、赛先艾、潘漠华、徐玉诺、许杰等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叶紫、沙汀、吴组缃等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而民俗特色的书写则是大大增强了他小说的风采与艺术魅力。

最后,是小说思想价值的不同。鲁迅的反封建与启蒙主义一起构成了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思想精华,在反封建与启蒙的道路上,鲁迅走得比同时期的乡土小说作家要远得多。而沈从文在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中表现的人性美与反启蒙同样体现出不菲的思想价值,时代不同,文化境遇不同,思想的价值内涵也不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和以启蒙为创作目的思想导向,鲁迅秉承“立人”的主张,不断进行韧性的战斗,其乡土小说创作开拓了小说历史的新纪元。沈从文则以自己散文化的笔调,写意的方式,将“湘西世界”描绘的美轮美奂,摇曳多姿。他让大自然的清新与人性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突显人物的人性美和心灵的淳朴,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引路人和开拓者,沈从文同样在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上贡献了优秀的作品。正是有了鲁迅和沈从文的努力,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才蔚为大观,不断发展。他们以各自的成就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座高峰,而这两座高峰的形成,都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俗密切相关。

[1]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剑龙.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3]郝全梅.在山水间探寻美和爱——评沈从文先生的乡土小说[J].山西大学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湘西沈从文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欢乐湘西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5
走进湘西凤凰城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1
湘西 国画
文艺论坛(2017年4期)2017-05-08 10:48:18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