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娟,曾雅丽,腰秀平,赵振增
(1.华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网民已为形形色色虚拟社区的魅力所吸引,进入虚拟社区聊天、交友、发表个人意见、表达个人观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何谓虚拟社区,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其定义为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及需要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以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博客、微博、电子公告牌(BBS)、MSN、QQ 群等为载体在网络上聚集而形成的群体及空间。
虚拟社区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身居其间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回复和跟帖,因此它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栖息地。近年来,虚拟社区在社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舆论形成和舆论引导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虚拟社区在带来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流动的无序和混乱。一些网民在其间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包括制造并传播谣言、恶意中伤、污蔑他人,使得虚拟社区经常充斥着谩骂、叫嚣和挑衅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共同特征是网民在参与网络事件时表现出来的非理智,即脱离了人们内化的社会行为标准的情绪化、偏激化的行为[1]。这些行为统称为“非理性表达”。
对于非理性表达开展正确的引导,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情况日益复杂的虚拟社区的非理性表达尤其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的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在全社会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问题。可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非理性形式表达非理性内容的代表事件有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9年的贾君鹏事件、2010年爆红于网络的神曲《忐忑》,2012年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以及爆红全球的《江南style》,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这几个网络事件可谓将非理性形式表达非理性的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个事件以夸张、戏仿、无厘头等手法体现了娱乐至死的恶搞精神,恶搞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态的非理性行为,要表达的也是无实质意义的内容。
1.人肉搜索。近年,网民已成为“网络义务警察”,迅速兴起的“人肉搜索”被用来惩罚犯下婚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当事人。从“铜须门事件”到“汶川地震军嫂事件”,从“虐猫事件”到“表叔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到“房叔事件”,“人肉搜索”无不发挥着巨大的威力。“人肉搜索”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能够在一定程度援助弱者,抨击不道德的行为,也使一些违法犯罪者因而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人肉搜索”也有消极的一面,假若“人肉搜索”运用过度的话,那么就会演化成一种网络暴力,从而侵犯他人隐私,干扰社会正常的秩序,影响社会正常健康的发展。
2.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通过网络论坛等虚拟社区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公共领域突发事件、名人要员隐私等具有颠覆传统、离经叛道色彩的内容。2003年“非典”爆发,出于传染病的恐惧,人们产生焦灼、慌张的情绪,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情绪,在网上传播有关“非典”的谣言,给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带来一定的干扰,给社会的稳定也带来极坏的影响。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于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存在偏差,谣言制造者对于汶川地震的预测、红十字会的救援等问题传播了不实的言论。这些耸人听闻的传闻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这些谣言都是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之后出现的,给不明真相的民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真实的恐慌,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3.网络暴力。百度百科认为“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确切地讲“人肉搜索”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属于“网络暴力”的一种。研究并未对此做具体的区分,突出强调了“网络暴力”的“符号暴力”的典型特征而已。
4.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与批判一切。这种类型的非理性表达主要是指网民在虚拟社区中对公共领域的社会事件的态度正在向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与批判一切的态势发展,凡是政府或者官方发布的信息他们都采用否定和抗拒的姿态对待。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狼来了”效应,当政府发布的信息多次出现滞后且遮遮掩掩,即使将来发布的信息是确切的、真实可信的,网民往往也会选择怀疑,或者有保留地接受。
以上四种主要的非理性表达实质都反映了理性的内容,在私人领域社会事件的表达上它符合人们对内化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的向往,在公共领域社会事件的表达上它反映了网民对公共领域事件的热情和对事实真相的渴求,表达了一种理性的内容和目的。总之都体现了一种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维护和肯定。
1.虚拟社区的非理性表达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政府公信力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官员问责制,为增强政府公信力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引起网民的不满,从而引发大量的非理性表达。最典型的案例如“李刚事件”,网友对“官二代”的行为问题的高度关注实质上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虚拟社区任何信息分享的背后都挺立着4.2 亿中国网民大军,他们在虚拟平台上观点交锋、意见发布,一方面说明了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所言,政府的话语体系与网民的期望尚有距离,这是“围观”平台上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2.虚拟社区的非理性表达反映了全民社会焦虑驱动下的狂欢心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社会中原来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利益主体与价值取向均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当个体意识到他的个人存在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变得“一无所有”,而自我力量对此无力解除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焦虑就是由于人的存在感及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所致,它体现了人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2]。当前国民所面对的还是自身社会保障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存在不满,对于未来的生存状态存在相当的焦虑。尤其从现有的国情看,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失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还不是十分健全。他们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一无所有”,于是焦虑随之加深。在这种全民焦虑的背景驱动下,虚拟社区平台为他们提供了释放焦虑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通过谩骂、侮辱、攻击等具有狂欢性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虚拟社区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趋势。所谓虚拟社区“去中心化”的特性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信息传播者明显占主动地位,文化信息流向是单一的,偶尔的信息反馈也由信息传播者进行选择性的回馈与公布[3]。而在虚拟社区中,它的物质基础是分散而又彼此相连的节点构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能向网络发布或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每一个虚拟社区的成员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从而使得整个虚拟社区的传播系统缺乏了控制中心。但虚拟社区作为一种传播平台,其中的任何一个传播者都力图引起别人的注意,成为焦点。久而久之,一些思维更敏捷、信息更新颖、传播技巧更便捷的文化传播者就成了虚拟社区的主导者,甚至成为所谓的“意见领袖”[4]。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从而会导致社区再度“中心化”的趋势,而他的言论客观、理性的程度也会左右追随他的人的判断和表达。
2.虚拟社区信息中媒体“把关人”的作用不明显。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他们负责对传播信息进行把关,对信息进行过滤,最终决定哪些可以进入流通环节[5]。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都是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一定职业水准的记者和编辑,但是虚拟社区中的每个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新闻专业训练,也不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所以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同时由于虚拟社区的传播模式使得原本作为传统媒体“把关人”之一的政府也无法在虚拟社区中很好地扮演角色。一方面,由于媒体“把关人”的作用不明显,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站、甚至怀有不良用心的个人还雇佣了大量的“网络水军”发布不真实的、诋毁性质的等吸引眼球的话题,追求网民的疯狂点击,使其变为“热点事件”,造成网络上充斥着各样的非理性观点。
1.虚拟社区的非理性表达是从众心理在网络上的扩大。“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学者诺埃尔1974年率先提出的,它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上,认为人都害怕被社会所孤立,已有的多数人舆论对少数人意见构成无形的压力,形成一方意见更加强势而另一方越发沉默的螺旋式过程[6]。法国人勒庞对群体心理有过深入分析。他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无意识人格得势,“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7]。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减弱或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方面的过激行动。另外,由于虚拟社区主要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及需要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的群体归属感相对来说要更强,害怕受到拒绝和排斥的可能更大,再加上人为的“群体极化”的操作,使得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8]。
2.虚拟社区的非理性表达是“本我”的释放。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由“求乐原则”支配,追求享受。在本我的“求乐原则”的驱动下,受众天生有一种对“轶闻趣事”、“偷窥猎奇”的敏锐嗅觉。这些轶闻趣事因为网络信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抓住了人们寻求快乐、自我表现的本能,并且根据这种本能的需要,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人们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甚至于不少网民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逞口舌之快。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于是对现实环境状况心存愤恨不满,或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而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判断,因此弥漫式的社会焦虑将会广泛存在。但在虚拟社区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场所。
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任何自由都并非没有边界,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
1.改进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对于建立民主法制社会至关重要,它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保障。我国首部信息公开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它对规范政府的信息披露行为,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或者新闻发言人常用“无可奉告”来抵挡公众及新闻媒介,这种“鸵鸟政策”只会增加民众的怀疑情绪,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虚拟社区中的热点事件一旦形成,政府必须要遵循“第一时间”的原则,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才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才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9]。因此,笔者认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作出正面回应,通过为群众广泛接受的窗口和形式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引导非理性表达向理性表达转变。
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将网络主题的责任、义务、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健全网络的外在监督机制、健全网络技术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途径制裁网络犯罪。日本地震爆发之初,网络上便疯传由地震引发核辐射将污染我国海域的消息,并呼吁市民购买食盐。一时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食盐恐慌症”,群众盲目屯盐,食盐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后经有关部门证实纯属谣言,并对谣言的制造者给予了惩戒。此种惩戒行为有助于约束网民的网络表达,净化网络表达空间。
1.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有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通过发布不实信息赚取网民的疯狂点击,满足网民的偷窥、猎奇等心理,助长了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虚拟社区中非理性表达的声音与日俱增。作为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所播报或者发表的言论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自律精神。笔者认为,各大网络媒体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网上新闻发布、把关制度,严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切实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树立媒体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10]。
2.增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人民在线总编辑祝华新曾指出:当今中国,事实上存在两块舆论场:一个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官方主流舆论场,一个是以新媒体为依托包括BBS、博客和微博客为主的民间的舆论场。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官方的声音在第二个舆论场中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因此传统媒体可以从虚拟社区等网络媒体中选题,通过强势互动播放,将虚拟社区无法深入展开的事情真相依靠传统媒体的优势注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声音。同时虚拟社区可以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为论坛中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和观点提供佐证。
1.提高个人的媒体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1]。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会导致对媒介信息错误的处理方式,或盲目接受或全盘否定,从而造成信息传播秩序混乱。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虚拟社区中,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非常重要。在虚假新闻事件面前保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嗅觉,同时还要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共同营造诚信的网络氛围,促进网络和谐健康发展。
2.增强“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虚拟社区非理性表达的内在心理原因是个体“本我”的释放,因此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必须要增强“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超我”代表的主要是社会规范、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内化之后的结果。“超我”遵循着理想原则,更好地限制着“本我”的那些不被接受的欲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我”在冲突解决和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律与自我约束,以更加高雅、更加富有意义的行为代替偷窥、猎奇等心理带来的快感,以更加理性、宽容、平和的心态弥合非理性、狭隘、焦躁等负面心态。
[1]董晶.网络社区非理性表达的传播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1-98.
[3]高鸣,成科扬.虚拟社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6,(4):120-122.
[4]王培.我国大众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舆论影响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蒋万胜.刘晓荣.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探析[J].东南传播,2011,(6):41-43.
[6]王一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及其引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6.
[8]刘玢.蒋丽红.虚拟社区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1):86-88.
[9]李斌.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探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0]焦璇.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1,(4):57-58.
[1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