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基督教公益慈善——以方法和视角的形成为中心

2013-08-15 00:43卢成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卢成仁

(浙江大学 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浙江财经大学 社会工作系,浙江杭州 310027)

一、前言:对贫困及其人群的分类

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Elizabeth Poor Law)》开现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先河;现代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缘起的追溯,也经常将时间点放在1601年。但在著名的《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之前,从1495年至1598年,英国先后11 次发布管制和救济流民、穷人和鳏寡孤独的法令。①分别是1495年法令、1503-1504年法令、1531年法令、1536年法令、1547年法令、1552年法令、1555年法令、1563年法令、1572年法令、1576年法令、1597-1598年法令。参见刘涛:《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济贫法的演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在《伊丽莎白济贫法》中,每个教区设立2—4 名由平民担任的济贫监督员(Oversee,这一职务经由地区治安法官确认),负责本教区内鳏寡孤独和贫困人群的救济;济贫监督员也负责向教区内居民、土地和相关不动产所有者等收取最低1/2 便士、最高不超过6 便士的济贫税;当本教区的税款不足以应付济贫之需时,地区治安法官可以在他的裁量权内向该教区100 米内或其他教区重复征税。②若仍未能筹得相应的税款,治安法官有权提出向其管辖内的其他教区或所在郡的其他教区征收济贫税。参见丁建定:《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教区救济的对象为本教区出生或在教区内生活3年以上的人员,分为三种:(1)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如老年人、病患、残疾人等,给以实物救济或院内收容。(2)不能自立的儿童,如弃婴、孤儿等,由教区内人家志愿领养;若无领养则以寄养(付与寄养家庭较低费用);8岁以上儿童以契约形式典与本地居民免费抚养,男童须跟师傅学艺至24岁,女童则在家庭中服役至21岁后方能结婚。(3)身体健康的贫民,此类人士任何人不能给予救济,须入救济院接受强制劳动;拒绝做工者则用木枷囚禁或送入监狱。③李建彬:《英国都铎时期的社会贫困与慈善、救济政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在1601年的英国《济贫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教区在内的救济机构和救济事务负责人,已经对贫困及贫困人群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将贫困原因分为个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类,如健康的贫民与不能自立的病患;将贫困人群分为可予救济和不可救济人群,如鳏寡孤独与身体、家庭健全的贫民。而英国《济贫法》中对贫困本身的分类及有差别的救济方式则直接来自于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对于贫困的论述。④汉语基督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狭义上基督教只指新教,本文中的基督教主要是指新教。基督教人文主义是16 世纪前后出现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思潮,重视人本身的作用,认为人在神面前的都是平等的,神赋予人的能力、智慧、机运都是相同的,个人贫困完全是由于个人的懒惰、不知俭省等原因造成;在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看来懒惰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的缺陷,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犯。⑤Todd.M,Christian Humanism and the Puritan Social Or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P.122-138.但对因先天和自然原因(如残疾人、自然老化)而出现的贫困,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认为应给予完整的救济。如1535年当时的英国枢密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Cromwell.T)委托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威廉·马歇尔(Marshall.W)起草一项济贫法令⑥高宇轩:《近代早期西方救济制度的基督教渊源》,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4页。,在这一法令中马歇尔提出: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工作;而真正无依无靠、不能自立的人则由教区负责救济。⑦以马歇尔的草案和建议为蓝本,形成英国1536年济贫法令;但因当时整个济贫工作系统尚未建立起来,法令最后也归于失败。因而,正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对于贫困的理性论述,才出现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对于贫困及其人群的分类救济方式;而这一理性化的贫困论述及将贫困与道德因素结合分析的视角,不仅影响了后面查默斯牧师(Chalmers.T)在圣约翰教会(St.John’s)的实验,也影响了伦敦慈善组织会社(London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简称COS)的实践,更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不过,在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已说明由教区兴建济贫院,实行院舍化救济;但在1834年,英国颁布的新济贫法,将原先院外救助与院内救助相并行的方式合并为单一的院内救助,贫民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得到救济。①新济贫法院内救助对于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查,济贫院内的生活水平也低于同期正常劳动力的生活水平;这一时期关于济贫院的丑闻和虐待事件,也层出不穷;狄更斯著名小说《雾都孤儿》对济贫院的描写就是一例。新济贫法颁布后,济贫院也转由国家的济贫法委员会(Poor Law Commission)管理,基督教教区也正式从法律层面撤出国家救济领域。但新济贫法之后接受院内救济的贫民比例并不高,在1840—1854年之间,接受院内救济的贫民比例从来没有超过15.7%。②郭家宏、唐艳:《19 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学海》2006年第6期。那其他的贫民又是谁在救助呢?教区虽然离开了社会救济领域,但教会及其背后所拥有的资源,并没有离开社会救助的场域。同时,如果说院内救助是以一个相对没有尊严的方式让人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源③赵静:《英国济贫法的历史考察》,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6-49页。,那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更具效率的方法来进行社会救助?这个问题在基督教人文主义对贫困进行理性分类之后,一直萦绕在基督教会、慈善人士和社会救助领域中。

二、慈善组织会社:自助的精神和助人的技术

在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对贫困的理性分类和论述形成之后,如何帮助有劳动力的贫民摆脱贫困,就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思考和工作方向。1814年查默斯牧师在圣约翰教会的Glasgow 教区首先做出了尝试。查默斯把Glasgow 教区分为25个责任区,一个责任区约有50个家庭400人左右的规模,每个责任区由一位教会的执事(deacon)负责;当责任区内的贫民前来求助的时候,执事就负责上门了解该人士的居住环境、家庭状况等信息。④Young.A.F.&Ashton.E.T,British Social Work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6,PP.69-71.因而,教区执事可以说是最早的友善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奠定后来个案工作方法基础的友善访问员制,也在这里产生;而查默斯经常以友善访问员的身份出现在受助者中间,亦被称为社会工作学科史上第一位个案工作者。⑤陈志霞:《个案社会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相似,查默斯非常强调从道德层面提升受助者的个人品质,认为贫困是由懒惰、赌博、酗酒等个人原因造成的,对于贫困的救助应以对个人道德弱点的教育和扶助为主,在适当情况下才给予物质救济。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于求助者个人全面、完整的认识成为救助工作的前提,个案工作个别化的原则也在查默斯的实验中萌生和孕育。同时,查默斯非常重视救助过程中对求助者“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的应用,当求助者亲属、朋友和邻里网络都无法提供帮助时,才动用教区的基金对其进行救济。在查默斯的实验中,个人道德及个人社会网络和资源上的自助,成为教区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应用,也奠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原则的基础。另外,教区内的所有执事也要定期聚会:交换救助对象的信息和救助方案,研讨因应对策,制订更为成熟、更具操作性的工作准则。⑥Young.A.F.&Ashton.E.T,British Social Work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6,PP.69-73.

查默斯牧师的实验,在友善访问员和访问员定期聚会研讨上,对伦敦慈善组织会社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伦敦慈善组织会社是为因应当时众多以友善访问员方法为基础的慈善组织出现,造成的救济效率及与国家(特别是济贫法)的分工和协作问题,而由索里牧师(Solly.R.H)在1869年倡议建立⑦伦敦慈善会社原名为“慈善救济组织及抑制行乞协会(The Society for Organizing Charitable Relief and Repessing Mendicity)”,一年后更名。,并扩展到全英各大城市。在慈善组织会社的组织架构中,成立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负责统筹资源和人员,并将伦敦市划分为若干区,每一区设立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工作;由各区受理求助者申请及其信息登记,并设立问询部,供济贫法委员会、其他慈善组织及个体慈善家查询求助者信息,避免重复救济。

慈善组织会社大量招募不给薪的友善访问员①与一般认为慈善组织会社友善访问员多为有钱有闲的中上阶层妇女不同的是,在友善访问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平民阶层的妇女。参见今井章子:《ソーシャルケースワーク研究:慈善からソーシャル·ケースワークへ》,《園田学園女子大学論文集(12)》1977年,第30-33页。,重视对友善访问员的培训②最早对个案工作者进行培训的记录,来自于1879年慈善组织会社的年度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主要培训项目有个案记录、工作方法、办公室管理等方面。同时,慈善组织会社不仅重视培训,也发展学徒式的督导方法:让一个新友善访问员跟着有经验的工作者见习,在经过全部工作阶段之后,才可以独立工作。并在慈善组织会社的总部设立图书馆,不仅有大量与社会救助工作技术和方法相关的书籍,也系统收藏自身的救助工作资料,从而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展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体系(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友善访问员,是希望通过友善访问员细致、系统的工作,来获得对求助者个人、家庭、生活史、亲属与社会网络、邻里状况等信息的全面掌握,从而制定有个人针对性的救助方案。这一原则,与查默斯个别化的救助工作原则一脉相承。而与查默斯程序指引(directory of procedure)的工作过程不尽相同的地方是,慈善组织会社在友善访问员的实地访问与工作过程中,就将目标对准求助者自身的自我支持(self-support),即包括友善访问员与求助者对谈、访谈等在内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达成求助者自我支持和自我信赖(self-dependence)。③今井章子:《ソーシャルケースワーク研究:慈善からソーシャル·ケースワークへ》,《園田学園女子大学論文集(12)》1977年,第26-32页。对于慈善组织会社的救助原则而言,求助者的心灵和品格(mind and character)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只有真正影响到求助者的心灵和品格,才能让他们未来的生活足够稳定。④Bosanquet.B,Social Work and Charity.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6.慈善组织会社这一原则论述和工作目标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对于贫困的分类及贫困与个人道德关系的论述,实际上一脉相承。而正是友善访问员、个别化的工作原则与贫困者自助的工作目标——三者的系统结合,让伍德洛夫(Woodroofe.K)直接将慈善组织会社的工作方法称之为个案工作,并认为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中最早也是最被经常使用的方法。⑤Woodroofe.K,From Charity to Social Work: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an Paul,1974,P.24.

事实上,查默斯在Glasgow 的实验工作很早就影响到了美国。1835年,美国唯一神(Unitarian)教派牧师塔克曼(Tuckerman.R.J)就仿效查默斯个别化的工作方法成立波士顿预防贫穷协会(The Boston Society the Prevention of Paupensm)。⑥杜景珍:《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1877年,慈善组织会社的工作方法及其理念经由布法罗圣公会牧师哥尔亭(Gurteen.R.S)带入美国,其后两年美国各大都市相继成立慈善组织会社;最负盛名的纽约慈善组织会社则成立于1882年。⑦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的快速发展,除了教会的加持之外,工业化的扩张造成诸如财富分配不均等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使收入、住房、贫民问题成为城市中主要的社会问题;而私人志愿性慈善组织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社会中迅速发展的另一重背景(Leiby.J,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PP.112-115)。美国慈善组织会社除了沿用已渐臻成熟的自助理念与友善访问员制外,还独立发展出了“科学的慈善(scientific charity)”方法。所谓科学的慈善,简单地说就是将贫民分为值得协助与不值得协助两类,为了有效输送慈善资源,科学方法被引入到慈善组织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大体上,科学的慈善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有效地组织社区中内生的慈善资源;二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组织自身的行政、协调与调查交给受薪员工,面对、“治疗”贫民的工作则归与友善访问员①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8-70页。,从而采取科学的方法分工协作,来增加组织的慈善工作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慈善”背景下,美国慈善组织会社反对临时的、情绪性的慈善爱心,坚持小心检视求助者的资料和状况,赞成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细致开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相对于芮奇蒙德(Richmond.M.E)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的专业总结,个案工作社会治疗(social therapeutics)的理路,已然形成于美国慈善组织会社具创新性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过程中。

发源于查默斯牧师的贫困者自助理念一直影响着英美慈善组织会社的运作和形成;而在英美慈善组织会社创新性的工作过程中,发展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助人技术和方法,如友善访问员的工作目标、个案资料的记录与写作、志愿人员的训练、科学的慈善方法等,使得助人及其过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步骤和方式。因而,就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原则而言,实质上形成于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的查默斯实验与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过程中。同时,个案工作形成的关键基础——友善访问员,个别化原则的工作机制、方法和目标——也在英美慈善组织会社运作过程中得到完善和系统化;而个案工作社会诊断的分析理路更直接来自于美国慈善组织会社的社会治疗概念。因而,将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中的慈善组织会社系列做法视为个案工作的推手②今井章子:《ソーシャルワーク研究(そのⅡ):「クライエントの自己決定」の原理について》,《園田学園女子大学論文集(13)》1978年,第15页。,虽然中肯,但就助人自助原则的形成、个别化原则的运用、友善访问员工作的系统化、社会治疗分析框架的确立而言,个案工作方法实质上已经形成在慈善组织会社的工作过程中。不过,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不仅深刻影响了个案工作的形塑,也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展开。

三、睦邻组织运动:群体与社会的视角

1844年6月6日,乔治·威廉(Williams.G)和其他来自不同教派的12 位商店店员一起,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Y.M.C.A)。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最初目的是为应对涌入城市的底层青年劳工行为与道德失范问题,以群体共同研读(查经、演讲、课程等)和青年组织(阅览室、会所)的方式来引领青年群体的道德复振。③1877年,英国青年妇女仿效青年会的工作方式,成立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从事针对女性群体的社会服务工作。1851年,基督教青年会传入北美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④1854年,来自美国和加拿大22个城市青年会代表在布法罗成立青年会北美协会(the Y.M.C.A.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1866年,在麦克班尼(Mcburnoy.R)的带领下,纽约青年会明确提出以“德、智、体、群”四 育(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social,and physical needs of young mes)作为自身的行动原则,从而将一种与团体、小组相关的工作模式,首先提示出来。同时,相比于伦敦青年会较为鲜明的宗教组织特色,纽约青年会将自身的服务对象从信徒、贫民,扩展到学生、产业工人、黑人等社会群体中,从而转型成为一个对象广泛的社会服务组织。⑤Eddy.S,A Century with Youth:A History of the Y.M.C.A.from 1844 to 1944.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1944.基督教青年会与团体、小组相关的工作方式,成为小组工作的先声,同时也是社区工作的先声。

而与慈善组织会社几乎同时,在英国基督教公益慈善行动中也出现了不同于COS 理念和做法的睦邻组织运动(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1864年,牛津大学毕业生丹尼斯(Denison.E)住进了伦敦东区的贫民区里;1867年起,丹尼斯和一群知识分子开始组织社区的贫民共同研读《圣经》,并教习历史、经济等课程。①Meacham.S,Toynbee Hall and Social Reform,1880-1914:The Search for commun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PP.4-6.不过,丹尼斯之所以会“住进”社区,从而在有意无意间开拓出一种新的慈善行动方向(并在其后形成为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前身),受到了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莫里斯(Maurice.F.D)所讨论的受过良好教育者与受较少教育者共同组成具“人性的团契(true human fellowship)”的深刻影响。②张英阵:《台湾战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分析——1949-1982》,台湾暨南国际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页。基督教社会主义是1848年以后在莫里斯、勒德洛(Ludlow.J)等人的论述和行动之下,欧美一个重要的神学思潮与社会运动;其以《圣经》文本为基础,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认为个人的贫困并不仅是个人的原因,不合理的经济体制、贫富悬殊的社会结构以及建基于此之整体的社会环境,是个人受贫、致贫的主要原因。③Raven.C.E,Christian Socialism,1848 -1854.New York:Published by Routledge,2010.这一论述直接影响了睦邻组织运动对于贫困及自身行动原则与方式的理解。而这种强调住进贫民社区从事贫民教育的理念,以及基督教社会主义的思潮与做法,也在之后被教士巴涅特(Barnett.S.A)所承继和发挥。

巴涅特所在圣裘蒂教会(St.Jude’s)位于伦敦东区的贫民区中,1875年巴涅特夫妇利用回访母校牛津大学的机会,与学生讨论受过精英教育的大学生住进其所在教会的社区与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和提升贫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理念,获得了良好回应。其后,巴涅特开始接受和安排牛津大学学生到社区从事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Toynbee.A)就是这其中的一员。④汤恩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学生时期不仅协助巴涅特夫妇组织各项社区活动,也参与了贫民教育活动;从牛律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救济工作,并在个人时间里为伦敦东区贫民讲课;在慈善工作中其最著名的一段演讲词,是1883年在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之后,对劳工们说:我们一直忽略你们,我们给你们的是慈善而不是正义;我们给你们的不是同情,而是困难且不切实际的建议和忠告(Meacham.S,Toynbee Hall and Social Reform,1880-1914:The Search for commun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PP.14-18)。汤恩比对于慈善救助工作的这一反思,与睦邻组织运动的工作原则和精神,是相配合并相一致的。遗憾的是,1883年汤恩比病逝,年仅31岁。1884年,巴涅特夫妇设立“东伦敦地区大学睦邻运动(University Settlement in East London)”委员会筹款,以推进这一工作模式的发展,由此社会工作史上著名的“大学睦邻运动”开始形成。同年,巴涅特在伦敦东区正式成立睦邻组织服务中心,取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以纪念英年早逝的汤恩比。在汤恩比馆的贫民服务中,主要有针对成年劳工和移民的各项教育课程;设立法律服务站和老人服务站;成立儿童和成人剧团,并设立艺廊,希望透过艺术活动来提高贫民的生活质量。⑤Meacham.S,Toynbee Hall and Social Reform,1880-1914:The Search for commun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基督教青年会“德、智、体、群”四育的工作模式及睦邻组织运动利用群体和社区作为自身工作背景的行动过程,与小组工作经典的治疗模式、社会目标模式和互动模式的工作目标和原则,实际上存在着一致性。基督教青年会和睦邻组织运动的系列工作方法,既可以说是小组工作的先声,也可以说是指引了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小组工作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不过,对于睦邻组织运动来说,其意义并不止于此。睦邻组织运动通过让志愿参与者亲身体验并参与贫民生活,了解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进而来重新思考更具整体性的社会政策。①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人——贝弗里奇(Beveridge.W),以及在二战后英国实践福利国家体制的工党首相艾德礼(Attlee.C.R),在大学阶段都曾参与睦邻组织运动,并与汤恩比馆保持长期的联系。同时,在汤恩比馆中也设立了众多与文化、体育、休闲相关的群体组织,组织并提供社区住民就社区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的场所和机会,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和社会问题的意识,共同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睦邻组织运动开创了社区工作的基础,其对于社区工作的影响在美国睦邻组织运动中则表现得更为深刻。

1887年,受英国睦邻组织运动影响,柯伊特与斯托福(Coit.S and Stover.C.B)在纽约成立美国第一个睦邻组织——邻里协会(Neighborhood Guild),主要为新移民的社区适应提供服务和帮助。1889年,参观过英国汤恩比馆的前神学生珍·亚当斯(Addams.J)②珍·亚当斯曾在神学院学习过四年,其后加入基督教长老会;并在父亲遗产的支持下前往欧洲游学,开阔视野,追寻自我和人生的方向。,利用查尔斯·胡尔(Hull.C)的旧宅在芝加哥成立胡尔馆(Hull House)。胡尔馆在社区儿童方面开设了学前儿童托儿所、儿童课后照顾、贫困儿童夏令营等服务③1912年获任美国首任儿童局局长的拉斯洛普(Julia Lathrop),就曾在胡尔馆幼儿园服务长达16年。;在成人方面,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及中学的函授课程;并针对新移民,开展语言和美国历史的培训课程等。随着工作模式的成功,胡尔馆获得的捐款也越来越多,从单一建筑变身为建筑群:设立了图书馆、体育馆、餐厅、艺廊、合作社等。④Rose,M,“The secular Faith of the Social Settlements:If Christ Came to Chicago”.IN Gilchrist.R & Jeffs.T (eds.),Settlements,Social change and Community Action:Good Neighbours.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01,PP.19-33.胡尔馆的成功,使得睦邻组织运动扩及到了全美。

不过,相比于英国睦邻组织运动,胡尔馆的工作原则中更加鲜明地将社会服务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认为个人贫困及其问题并不全是由个人造成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性别歧视等在事实层面上造成了个人的问题和痛苦。对于胡尔馆来说,所做工作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完成慈善救助,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珍·亚当斯本人就亲身参与推动成立美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参与制定妇女8 小时工作制、推动劳工保险制度、禁用童工等。⑤珍·亚当斯因其本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是社会工作界的第一人。她的获奖,不仅是对她本人的褒奖,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消除贫困、扶助弱势、服务社会方面工作的褒奖。美国睦邻组织运动核心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是希望透过社区中不同阶层(富裕者与贫穷者、中产阶层与贫民),以及服务者与受服务者间为各自所接受的对话过程,孕育出具较少排他性的城市社区,从而应用社区本身的凝聚力和社会资源,来解决贫困及社区问题。睦邻组织运动以社区为依托,将社区住民作为动力来源,应用社区自身的资源来应对社会问题,事实上是一种对社区的赋权过程。在睦邻组织运动的运作过程中,已经将社区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工作模式提示出来,为专业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睦邻组织运动中,受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影响,不仅仅把贫困问题看成是个人的原因所致,应用群体和社会的视角进行分析,并将群体和社会看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向。不过,正如以上所述,社会工作三大方法都与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不仅是COS、睦邻组织运动,也是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对社会工作专业形成的核心贡献。

四、视角的差异:两种分析范式的形成

1883年,美国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的罗斯诺(Rosenau.N.S)提出慈善组织机构由“老朽的牧师(superannuated clergyman)”等担任主管是否合适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关注。①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70页。由此以后,基督教慈善组织、机构,开始越来越多地聘请专职受薪人员进入工作和管理。社会工作的发展从此开始慢慢走出了基督教公益慈善的影响,走向独立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过,虽然其后社会工作走上了独立化、专业化之路,但社会工作专业个人和社会两大研究与分析范式却已在现代基督教公益慈善运作过程中形成。

犹如针对基督教哲学的“木质的铁(Wooden Iron)”的辟喻,虽然基督教人文主义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提出并强调人的德性、人的生活品质、人的能动性,并相信改变个人的品性、道德就能改变个人的贫困状况。受此影响,在慈善组织会社的理念和工作模式中,将具德性的个人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认为正是个人的懒惰、性格弱点及行为失范才是个人贫困的主要原因,个人道德与贫困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只有针对个人的弱点,改变个人的行为与心态,受助者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在这里,个体及个人化的视角成为分析和解决受助者贫困问题的核心方法,在这一视角和方法上,个人成为社会行动的主要节点,社会的运作完全可以在个人身上找到原因并得到呈现。②这一观点与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Spencer.H)的社会由个人组成之观点,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参见[英]斯宾塞:《群学肄言》,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这一核心分析视角与方法,也是专业个案工作的基础性原则。

但在睦邻组织运动的理念和视角中,个人贫困并不只是由个人原因所致,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贫困——因工业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不平等的收入结构、由收入形成的等级化的社会结构、由社会结构而形成的具倾向性的社会政策,以及不平等的性别制度、法律制度——结构性地造成了个人的贫困及其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这一理念和视角相当程度上承继自基督教社会主义——通过底下阶层知识水平的提升、促使分配方式的转变进而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从而整体性解决个人贫困——的观点和作法,受到了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因而,看清受助者所处的社会位置,以及整体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平等、不公义的结构性存在,使睦邻组织运动将解决贫困的方向,转移到群体、社区与社会层面的团结、互动和变革上。在这里,群体、社区与社会成为个人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是因了这些结构性的社会存在的影响才会有相应的个人行为③这一观点与马克思(Karl Marx)关于生产方式造成社会结构变动,最终影响到人的行为与选择的观点;以及涂尔干(Durkheim.E)关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在形成之后,有自身独立的运作逻辑、轨道及影响过程,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具有决定性,只能接受这一过程影响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种分析视角奠定了专业社区工作的理论和行动基础。

因此,在以上陈述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慈善组织会社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个体及个人化的分析视角和工作方向;而睦邻组织运动的工作过程,则形成了社会(群体)的分析视角和工作方向。④如果从源头上看,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对贫困及贫困者的分类,是慈善组织会社个人分析视角形成的基础;基督教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群体及其社会环境的认识和重视,是睦邻组织运动社会分析视角形成的前提。但这样说,并不排斥这两种分析视角受到了其他如社会主义思潮、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之影响,实际上在上文两个注释中也已说明这一影响的存在;只是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将基督教本身的思潮对于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的影响完整呈现出来。实际上,基督教社会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本身就受到背后更大的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只是这一神学思潮对于基督教公益慈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个体分析范式的形成,最终使个案工作方法走向成熟,进而在这一基础上,推进社会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及专业的形成。社会(群体)分析范式虽然推动了小组与社区工作的形成,但它也是激进社会工作的鼻祖;激进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的分析和应用,特别是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及法律制度的批评和变革,使它至今仍是社会工作专业中重要的批判和反省力量。虽然,专业社会工作的形成时间是在1917年,但在1917年之前的基督教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形成的个人与社会(群体)的两种分析范式,在其后及当下的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活动中,依然是两种经典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行动范式。

五、结语:为什么是基督教

对于为什么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基督教公益慈善会有如此紧密联系的问题,现有很多社会工作著作和教材都提到:基督教教义伦理的影响。不过,世界范围内其他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都有关于乐施、向善与助人的系列论述,为什么偏偏是基督教公益慈善推动了社会工作的产生?已有研究,都提到了一个背景性的解释,即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又繁杂的社会问题;而基督教作为西方社会共同的信仰,在处理和化解贫困及相关社会问题时,正当其时。不过,这一解释只是对外部环境的思考和阐述,并没有完全回答——为什么是基督教——问题。问题依然在延续,而解释则需要重新思考。

在此笔者提出三个为人们所忽略的因素。首先,教会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经常被人所忽略。事实上,在西方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各国的教会基本上都隶属于罗马教廷,教会(神权)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干涉和力压世俗政权,教会掌握的物质和行政资源亦非一般国家可比。①[美]布鲁斯·L·雪莱:《基督教会史(第三版)》,刘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195页。英国宗教改革以后,仍然由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的教会和教区来承担救济资源的筹集、发放及受助人的甄别,原因就在于英国圣公会组织体系的庞大及其效率。同时,在基督教公益慈善中,不仅有英国圣公会以其整个组织体系为背景参与其中,美国圣 公 会 (Episcopal Church USA)、长 老 会(Presbyterian Church USA)等都以其组织体系和资源介入到慈善组织会社的建立和运作中。不同教派的基督教会以其组织体系为基础,长久关注并不断挹注资源,使得基督教公益慈善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和创新工作方式,从而孕育并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其次,除教会组织体系之外,基督教信仰中还存在着庞大的神学体系,不同时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神学论述和建构,汇聚而成深刻又动能十足的具规范性的学术和精神资源②托伦斯(Torrance.T.F)认为神学具有自身的客体性,治学亦规范、严格,因而有科学的性质;同时,与自然科学一样,神学也在追寻和逼问这个世界终极的真实,虽以另一种方式提问,但神学并非只是形而上学。参见[英]托伦斯:《神学的科学》,阮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如基督教人文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社会福音等思潮。这些神学思潮对于贫困问题产生根源有各自不同向度的认知和论述,并形成各自不同的行动模式,增进基督教公益慈善对于贫困问题本身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的同时,进而也在学术和精神资源层面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形成。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以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为代表的基督教公益慈善,将求助者自助和自立作为核心原则,围绕这一原则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从而有别于一般宗教组织实物救助的慈善行动,最终形成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不过,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基督教公益慈善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命题,限于笔者的识见,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之作,期盼能引出更多的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
国外出狱人社会适应研究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