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间的信息不对称

2013-08-15 00:45张景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分工学术期刊信息

张景华

(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税收经济研究》编辑部,江苏 扬州 225007)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交易主体各自掌握的信息有差异,信息在各自之间分布不对称、不均匀,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由此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使编辑陷入信息障碍状态。[1]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信息纽带。编辑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往往会给编辑工作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编辑间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原因、危害与对策,促进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

一、学术期刊编辑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编辑分工不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编辑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都有具体分工,编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主编和普通编辑的信息不对称。在整个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主编从宏观层面把控编辑活动,主持编辑工作,领导全体编辑人员工作,是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决策者和管理者。普通编辑则是编辑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根据主编的意图、在主编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编辑工作。普通编辑注重信息的数量,而主编更强调信息的质量。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是普通编辑间的信息不对称。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各自长期专注于本领域的发展情况,对信息了解和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忽略了其他专业的相关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也存在差异。因此,编辑的具体分工不同,导致各专业编辑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日益深化;同时,学科模式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使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加工、完善、提高作者的稿件,在宏观层面上拥有的信息更充分,关注层次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编辑都具有丰富的知识,但编辑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千差万别,不同编辑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同,对稿件的理解和处理上必定存在差异。[2]各个编辑都有自身的专业,从事的编辑职业和工作相对固定,但专业的不一致导致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的差异。由于编辑的文化背景、工作阅历、业务能力、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专业的,也会形成信息的不对称。

(三)从业经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编辑的从业经验也是编辑间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编辑所掌握的有关编辑工作的信息量与刚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的新编辑必然有着很大差异,编辑工作比较注重经验与资历。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新的概念、知识得以快速更新,学科不断融合。如果只凭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握信息,就会使编辑对信息反应迟钝,陷于信息障碍之中。目前编辑工作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面对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网,单靠编辑现有的传统技术手段是不能快速跟踪、捕捉和传播信息的。在面对同一类型稿件时,不同的编辑由于其不同的从业经验在对稿件的理解、掌握、加工和处理方面必定存在差异;在面对同一作者时,也会在沟通、理解上存在偏差。这些都会导致编辑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学术期刊编辑间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无法及时反馈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辑不仅要进行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而且要十分注重信息的反馈。既包括作者资源、读者需求以及读者评价等对外信息,也有上级指示、编辑计划、工作进展等对内信息。假如主编与各编辑没有及时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信息传播渠道堵塞,信息发布和传出后不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由此导致反馈时间的后延,造成延迟的反馈,使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最终编辑工作的开展也受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处理各种内外信息就是编辑工作的性质。

(二)编辑间出现只分工不合作的工作模式

编辑劳动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化、程序化、规律化的特征和趋势。编辑工作由许多不同、有先后顺序的、紧密联系的环节构成。因此,要按编辑流程和环节分工,有分工,就有合作。如果缺乏信息的有效交流,就导致编辑间只分工不合作,合作不紧密,编辑力量耗散,优势不集中,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编辑分工并非等于编辑不需要合作。假如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间不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使编辑的分工精分细化、科学合理,也会导致编辑工作中的推委、扯皮、脱节,无法出精品、创品牌,分工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分工和合作是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编辑间既要合理分工,又要紧密合作,使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影响编辑的人际和谐

每个编辑部都有特定的人际关系氛围。人际的沟通,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有效程度决定了沟通的有效程度。学术期刊编辑之间长时间共处,如果相互之间缺乏感情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信息被扭曲,将导致编辑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偏见乃至误解,互相间的认同感、信任感以及集体的归属感难以形成,甚至可能产生冷漠、貌合神离、猜疑、妒忌、相倾轧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下,没有及时、良好的沟通,必然导致编辑部人际关系的紧张,学术期刊无法凝聚编辑力量,编辑部失去活力,丧失热情,必然抑制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编辑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至关重要。

三、破解编辑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感知能力

被称为“信息加工工程师”的编辑更需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感知能力。信息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以应对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对编辑方式、学科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对编辑知识素质等方面提出的挑战。[3]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的途径有:博学广识,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强化和培养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认知能力;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技能;营造有利于提高编辑信息素质的环境。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学术要有创新,编校要有质量。这就使学术期刊需要学者型编辑队伍,编辑要向学者化方向发展。学者型编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上的对话,以此实现编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减少编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刊物刊载的信息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创新性,保证期刊的学术价值。

(二)建立编辑间信息传递机制

编辑不仅要拓展思维方式,丰富信息资源,提高自身信息能力,还应与其他编辑加强信息交流。在不同分工、不同专业的编辑间建立信息传递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使编辑能及时传播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保证信息真实、顺畅传递,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编辑之间建立坦诚交流的思想渠道,促进交流探讨,公平、公正、公开,以便形成人人尽心尽力的敬业氛围。对于所发现的问题,不推诿等靠,大家积极主动寻求处理的方法,追求办刊的优质、高效、低耗。

(三)建立学习、合作型编辑部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整个流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优化、加工、传播的过程,其性质决定了编辑必须是终身学习者。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与信息,处于信息前沿的编辑,要具备信息素质。因此,编辑个人需要拓宽知识面,扩展思维,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以适应学术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编辑间还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及时沟通,共享思想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保证各环节工作协调、合作默契,实现良性循环。在转型时代的大背景下,期刊编辑应顺应时代需求,主动转型。[4]构建学习型编辑部是学术期刊适应变化,以学习提升竞争力的自我调整、自我创新工程,是学术期刊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编辑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方能万事兴。学术期刊的和谐问题,小而言之,是建立编辑间和谐关系,大而言之,则关乎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出版环境的问题。要建立编辑间畅通的交流渠道,构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营造和谐的编辑部内部人际关系氛围。学术期刊需要搭建编辑沟通的平台,有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建立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编辑之间形成商榷、研究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倘若如此,必将激发编辑工作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1]邓丽琼,刘建滔.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J].编辑学报,2004,(2):79-81.

[2]高丽娜.论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72-173.

[3]韩长友,崔玉子.期刊编辑与作者间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及消除对策[J].编辑学报,2009,(4):105-106.

[4]王岩云.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13-15.

猜你喜欢
分工学术期刊信息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订阅信息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展会信息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