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卫云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财税系,郑州 451464)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愈加注重人文性,看重学生在建立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健康的人格。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凸显社会特征,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也在悄然变化,伦理道德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关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尤其要规范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伦理,以契合高校发展人才的要求。
国家出台的关于高等院校辅导员职责的《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是高校工作人性化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其角色的重要在于他的言行举止不仅仅是代表他这一个人,更关乎一类教师群体在亟待确立人生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切实建立辅导员应有的职业伦理道德观念。
所谓职业伦理,是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共同的行为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所应体现出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出的具体形式。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伦理即辅导员的职业伦理道德,指的是从事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导员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群体职业准则,是辅导员职业精神追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辅导员的职业特征、意义上说,职业伦理使辅导员在职业工作过程中明确自身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明晓自身行为对错真伪,懂得如何评判高尚与卑劣;职业伦理还为辅导员提供一种在获得自己行动表现和言语表现权力同时的约束力量,进而具体指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业理想、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追求无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辅导员人生价值的实现。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有很强的“人为性”和“为人性”,每一所高校每一个院系的辅导员队伍既是一个团体又需要彰显个体特征,其伦理特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群体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团队,必然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团队的行动纲领,相互之间协作,共同奋斗。合作是辅导员个体在团队群体内的工作形式,它要求团队内的所有成员为达到培养教育学生之既定目标自愿协同努力共同行动。团队合作的核心和基本品质是团结,团结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和道德支柱,是群体共同伦理价值的一个具体体现。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使团队呈现出和谐的工作局面。团队群体的团结合作不是要抹杀个性,一味屈从,因为人与人存在着个性差异,也正因为不同才有了相互合作的需要,也正因为要合力达成目标才有了团结必要。每个人都运用自己的特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使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形成辅导员的职业教育合力和氛围。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快速觉醒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挑战着辅导员的教师权力性影响,仅仅具有亲和力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伦理的基准点在于对学生的公平与尊重。公平是师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处于平等的成长环境中。科尔伯格说过:“每个人都应当得到符合人性地对待。”辅导员给学生参与校内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均衡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以正义、公平的观念同等对待相同情况,不同对待不同情况。辅导员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趋向,辅导员公平向度和实现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将以一个什么角色在学校集体中生活,间接和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生命发展的状况。而公平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是人最起码的伦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体现。尊重即重视他人的人格和价值。尊重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个体差异,学生渴望被尊重、自信地生活的心理是一致的;尊重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尊重、信任、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的选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的公平与尊重是大学生正常生活秩序和谐的尺度。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今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层内涵。对于辅导员职业,它是一种准则,是一种资源,更是辅导员高尚人格力量的体现。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面对这样的现状,辅导员当以身作则,诚信对人,形成诚信环境,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楷模,提高学生的诚信素养和精神道德修养,积累人格品质。同时我们要看到,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想和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但职业性质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自律能力。自律就是遵循职业规范,自加约束,克制自己的情绪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纪律和规范是辅导员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当受到外在力量拉扯的时候,自律能使其保持固有的思想形态,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律,意味着明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选择,而不需要别人监督你或控制你。自律,还在于能保持自己思想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工作争取更大的自由。
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为此,高校都在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整体思想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职业化,这体现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是辅导员正确运用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开展工作。辅导员职业不仅要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更需要有道德上的先进性和正当性,要有以人为本、尊重人格,符合现代伦理精神的职业伦理。这种体现着职业思想和职业精神的伦理道德规范更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发展变化着,对辅导员个人的成长都有明显的影响。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每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会产生种种矛盾,相互之间也可能会出现不协调。辅导员队伍的不和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工作失之水准。“一个没有共同伦理的群体,是一个没有凝聚力且缺乏稳定的群体”。审视辅导员的职业伦理,关注辅导员道德的成长有利于辅导员的个人人格发展,使之符合这个职业的从业标准。辅导员职业伦理凸现出来的团结与合作的群体伦理特质、公平与尊重的师生关系伦理特质、诚信与自律的个体伦理特质对辅导员起着明显的约束力,促发个体在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达到统一、协调、均衡和有序的发展状态。“其职业伦理道德共有意识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照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模式”稳步构建和谐发展的辅导员队伍。
职业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在积极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职业伦理道德效应,突出表现就是官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伦理观有所滋长。对工作不负责任,片面追求业绩,个人价值至上,使用手中的特权弄虚作假和违规违纪,为自己利益服务,为个别有关系的学生开后门,丧失了职业伦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职业伦理作用功效与日递减。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人类社会的伦理向度失落了,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能否认的是职业伦理的“应然”规范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现实状态的冲击和挑战,造成与“实然”规范的落差。辅导员职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就是辅导员在职业权力运行中行为违背、脱离了道德对辅导员行为的基本要求。造成辅导员职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严格准入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从现行辅导员选拔标准来看,过于看重年轻化而忽视了其辅导员专业化,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过于看重益友型辅导员而忽视了导师型辅导员。加之辅导员上岗后,学校“重使用、轻培养”,没有专业的学生工作培训课程,大多数辅导员是匆忙上岗,“摸着石头过河”。
学生工作相对于高校的一般授课教师,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学生素质、能力、水平不平衡性更加突出,情感神经经常性处于紧绷的压力下,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中工作,易产生情绪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性,进而出现工作不努力、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工作没有信心,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爆发危机。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辅导员的待遇却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规定,明显低于授课教师,属于思想政治教师,却又被认为是教辅人员。当前许多高校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很多领导岗位都要求高职称高学历人员,而辅导员由于整天忙于琐碎繁多的学生工作,在提高学历层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低收入,发展渺茫,对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失衡倾斜。
审视辅导员的职业伦理,反思其“应然”选择与“实然”状态的现实差距,其目标在于建设。
伦理道德建设不仅仅是个体道德观念范畴,它首先就应该体现在体制制度建设方面。与个体道德相比较,体制制度对于维系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团队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校秩序井然、师生行为规范具有优先地位。高校针对辅导员的职业特点、从业要求、道德理念、工作范围、应然选择、对象特征、专业水平等方面建立职业制度,制定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原则、规范、条例,形成体制自身的伦理特质和内在的约束机制,尽可能达到辅导员的广泛认同和可接受性,使之成为所有辅导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内心的自觉。切实有效的职业伦理道德控制机制也便于形成强有力的校园舆论监督环境,做好职业道德导向,正确评价和褒贬各种现象,由外到内建设好辅导员职业伦理。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有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专业,但与辅导员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取代。事实证明,“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开设辅导员专业,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在高校设立辅导员专业,“能够使高校辅导员的任用变‘选留’为‘培养’,从源头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的‘高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来源、学历和素质问题这样对口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的专业培养,就可以造就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师范教育职能和职业教育理论,能胜任高校思政、学生管理和辅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为政治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前提”。
道德本身具有自我管理的属性,职业伦理建设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辅导员自我道德管理要求其日常行为在职业伦理规范的束缚和指导下,对自身的思想、心理、行为等进行道德自控。工作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改正途径、制定目标、实施检查,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高自我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提升道德自我控制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建设由内到外、最积极有效的途径恰恰就在于这种自律操守,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创造理想的道德境界。通过道德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辅导员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
[1]刘立明.21 世纪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应答[J].高教探索,2005,(6).
[2]康长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辅导员素养初探[J].中国教育导刊,2006,(14).
[3]汪强.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修养[J].江苏高教,2007,(4).
[4]刘彬霞.高校辅导员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
[5]蒋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伦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