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蕾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人类的语言的发展都与人类认知自身以外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庞大的认知领域当中,颜色在人类的思维和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最基本的认知领域之一,它不仅有着属于它自身的独特的物理属性,还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情感上来说,都会对颜色做出一定的反应,并赋予颜色以特定的含义。但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民族都会对哪怕是同一种颜色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与理解,由此一来,就会产生数量内涵都极为丰富的颜色隐喻。本文将简要从认知语义学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的黄色和绿色做概念隐喻的比较和分析。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Lakoff与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上的问题。因此,概念隐喻是思维方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
概念隐喻是Lakoff关于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概念隐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有所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性的总结,它的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传统性、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例如Life is a journey.(生命是旅途)这一概念隐喻,是从大量日常生活、文学语言中关于生命和争论的显著特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这是人们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的认知结果。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概念隐喻是高度概括的。概念隐喻的提出,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下面我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的黄色、绿色、红色做认知上的比较和分析。
中英文中与颜色词“黄色”有关的概念隐喻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则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中英文颜色词“黄色”隐喻的理解不得不依赖于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在学习这些颜色词时要充分考虑它们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进行文化对比。
(1)文化相似与认知对等。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自然界中的缤纷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由于在不同语言中对应的不同词汇而有所改变。
象征悲伤和死亡:黄色常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它都是凋零衰败、忧伤死亡的象征。黄色和yellow都可象征“死亡”、“荒凉”、“萧条”等,这些语义成分都被映射到人们的认知系统当中。当秋风来临时,树叶变得枯黄,大地变得一片萧条凄凉。因此,东西方人都倾向于把黄色或yellow同“死亡”、“荒凉”、“不景气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在汉语中,“面黄肌瘦”、“明日黄花”、“人老珠黄”、“黄粱一梦”、“事情黄了”等表达都具有疾病、衰败和失败的气息。如我国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句“人比黄花瘦”读来断肠。而诗人卢伦在他的《悲秋》里叹道:“春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秋。”读了这首诗,我们会理解诗人沉重的心情。同样在英美文化中也有把黄色用作萧瑟死亡之意的。在英语中,yellow blight(枯黄病),yellow fever(由热带病毒引发的传染病),yellow flag(船上有流行病的象征)等都有消极、死亡的联想。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在最后说自己的“生命的黄叶已陷入凋零”(my way of life is fallen into sear,the yellow leaf),刻画出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把黄叶称作死叶“dead leaf”,形容它们是“染上瘟疫的魔怪,被遒劲的西风吹得四处逃散”。
象征提示和警告:英语短语中的yellow和汉语中的黄色都有提示警告的意思,用来强调重点和紧急事件。如汉语中的“青黄不接”表示陈粮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成熟。类似的还有“苗黄缺肥,人黄有病”、“面黄肌瘦”、“黄疽性肝炎”。“yellow”在西方文化中还有警示作用。在英国“yellow line”指沿路边划出的黄色单线或双线,通常表示停车限制。“yellow warming card”原指黄色的牌,后来广泛用于体育比赛,表示裁判对犯规队员及教练的警告。“yellow flag”特指受隔离检疫的轮船所挂的黄色旗子,一般人不得靠近。“yellow alert”表示空袭预备警报。“yellow cross”是毒气的标志。“yellow sheet”指有前科的犯罪记录。
(2)文化冲突与认知差异。
文化有其共性,同时也存在个性。同样,投射到认知系统当中,得出的结果,即表达的意思有所差异。尽管同一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对应,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该词语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可能相去甚远。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积淀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不完全相同,不同语言中词汇间的完全等义、等值是有限的、相对的。
黄色被视为尊色,并且在汉民族文化中由来已久。因此,除了天子,普通百姓是不敢染指黄色的。“黄袍”、“皇榜”、“黄门”等,无一不同尊贵和荣耀紧密联系在一起。黄色所具有的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中的yellow却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圣经》当中,传说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犹大总是身穿黄衣,所以yellow在英文有背叛、邪恶等隐喻概念。例如:They looked yellow(嫉妒的神情)。
黄色在汉语中经常有“黄毛丫头”的说法,而在英语当中对 “yellow”也可表示年龄但其隐喻认知却是相反的。例如,“sere and yellow”可译为“风烛残年”。 近年来,“黄色”会使人很容易产生“色情的”(pornographic)、“淫秽的”(filthy)、“淫秽的、猥亵的”(obscene)认知心理,比如说“扫黄打非”等。而我们汉语所说的“黄色电影”、“黄色笑话”等译为英语则是blue movie和blue joke。然而yellow这个词却用于英语的yellow journalism这一短语当中,指不择手段的夸张、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把普通新闻写得耸人听闻,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等。汉语当中则没有用“黄色”表达此意思专门的颜色词。
同黄色一样,中英文当中的与“绿色”有关的隐喻也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其相似点同样也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也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
(1)文化相似与认知对等。
汉语中的“绿色”和英语中的“green”作为多数植物的主要颜色及其大部分文化义是大致相同的。由于汉英民族共同的生活感知,“绿色”与“green”在基本概念上是对应的,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在汉语中,绿色褒义的文化意义与英语是一致的。汉语“绿色”与英语“green”均为大自然之色,在东西方文化里都使人联想到青春、生命;汉英民族都视“绿色”为“希望、和平、安全、环保”之象征,这是人类文化的共性。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愈发崇尚绿色,绿色语义的趋同趋褒现象还会日趋增加,绿色象征青春、希望、生命、和平、安全、环保的意识已日渐国际化。例如:绿色通道、绿色照明、绿色食品、绿色教育。英语当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in the green(在青春时期),in the green tree of wood (处于佳境),Green Party (绿党)等。
(2)文化冲突与认知差异。
汉语中的“绿”和英语中的“green”这两个对应词存在于汉英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汉语中的“绿色”与英语中的green的含义已远超过了其指称客观存在的物质颜色,引申出许多文化意义。然而,由于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对颜色反应上的差异,有时,“绿”有某种文化意义,而green却没有,反之亦然。如“绿色”在汉语中喻指女性,汉民族以“绿衣”表示卑贱,英语中没有;同样,英语中“green”用以指代“幼稚、天真、缺乏经验”等,汉语中用非颜色词表达;即使“绿”与“green”所表达的语义均含有“精力充沛”、“充满青春活力”之意。但是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再者,green(绿色)在进入汉语以后,无论是语用意义、使用范围,还是表达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如“绿色”具有的“无污染、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象征义超越了传统的象征意义,因而英译时“绿”与“green”难以对应。通过比较,在汉语中,“绿色”还可以表示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不忠,和别的男人有奸情,给丈夫戴了“绿帽子”。然而我们却不能把它翻译为“wear a green hat”。仅通过字面,外国人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绿帽子”的准确内涵,英语中也有此意思的表达,“to be a cuckold”。这些语义空缺现象以及不同的用法无疑就构成了差异。
从辞源学上讲,我们可以解释“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指具体的颜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讲,这是“红”的原型意义,属于颜色域范畴,在对“红色”这个概念的隐喻认知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及某些共享的知识和经验是相同的,英汉语有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分析。然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各国家的不同语言反映的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化和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分析。
(1)文化相似与认知对等。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红是指“火或血”的颜色。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第四版),“red”为“the color of fresh blood or a similar color”。 此种情况下,“红色”和“red”都是指特定的具体的一个物体的颜色,属于“颜色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往往都象征着喜庆、高兴和幸福。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寒,仍然要给喜儿系上红头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青年人结婚时,尤其是新娘子都是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都要贴上大红色的“囍”字以表喜庆。英汉语中的“红(red)”都可以用来表示 “身体健康,面色红润”的意思。如:A fine old…gentleman,with a face as red as a rose.(C.Kingsley, The Water Babies,ch.II).汉语可翻译为:“一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老绅士”。
(2)文化冲突与认知差异。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那些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而在英语颜色词red则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译为英语的时候只能回避其中的 “红”而译出其隐喻意义,我们可将“红颜”译为“a beautiful girl”,“红粉”可译为“a gaily dressed girl”,而“红闺”则译为“a boudoir”。 又如汉语当中的“见红”和英语的“see red”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汉语当中的“见红”一般指“妇女分娩前流血”或者处女首次性行为后会流血。而英语当中的“see red”却表示“大发脾气、火冒三丈 ”。 如:The maxim was that when a married couple saw red lawyers saw green.(Rage of Angels) 可以翻译为:“俗话说,夫妇吵得面红耳赤之时,便是律师招财进宝之日”。
黄色、绿色和红色只是颜色隐喻当中三个方面。综上所述,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当中代表的意义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不同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两种语言当中颜色的概念隐喻认知有共性,但是也存在许多个性。它包含了大量文化信息,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引发的概念隐喻意义有所不同。剖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目的在于增进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联系,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从而提高语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刘世理.语义学:意义、结构与认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7]彭方针.汉语中“绿色”词汇的英译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8]张美君.英汉语黄色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