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3-08-15 00:55计龙龙
关键词:工科导师研究生

高 明,计龙龙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南京 211816)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环,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1]。其突出表现为专业性和研究性两个特征。工科是研究生专业方向之一,工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各种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关键问题。

杨叔子院士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自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科研究生与文科研究生不同,其常常是在实验操作、专业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所以,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日常的实验操作或专业实习中,“创造性地认识、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特质,”其内在结构包括一定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2]。

一、影响高校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高校在工科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其创新能力培养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师资队伍匮乏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为268,925人,博士48,740人,硕士220,007人,招生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1.17倍,其中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增长了1.35倍。工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是如此。工科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系列问题,从生源质量来看,表现为参差不齐且质量下降。从具体划分来看,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不协调。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数量,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2012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更加带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的增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师资队伍并没有按相应比例扩大,特别是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没有相应扩大。“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3]目前,很多导师承担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科研项目,导师所带研究生较多,部分导师自身创新意识缺乏,导师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也常常不尽人意。

(二)理论知识以灌输方式居多且实践教育不足

工科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同其他研究生一样,不外乎分为课内与课外。课内主要为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学习,课外主要为实验操作与专业实习,后者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在目前的工科研究生课堂教育过程中,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课堂教授主要以灌输方式为主,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很多研究生由于是跨专业报考,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教师的讲授“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公共课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学习,更是满堂灌,学生只求考试及格即可,对德育课程不重视甚至比较反感。此外,在实践教育方面,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大多是为了完成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与学生之间成为“老板”与“打工者”的关系。有些专业的研究生由于人数太多,设备有限,每个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操作。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由于其在校时间短,研二就面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的问题,真正学习的应用知识是要大打折扣的。在这种理论与实践教育显得薄弱的状况下,工科研究生在什么状态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是该认识反思的问题。

(三)研究生主动性不高与创新氛围不浓厚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首先在于自身要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动机。但目前很多工科研究生由于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和就业压力形势严峻的影响,其内心比较浮躁,选择读研的目的大多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提升自身学历、逃避现实等,真正想从事科研的学生很少。部分研究生独立承接科研项目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由于科研设备、经费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研究生自身对科研缺乏客观性认识。从外在角度看,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足也与当前高校的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有关。“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4]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既需要一定的硬件,也需要一定的软件。在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存在着仪器设备短缺、专业知识讲授薄弱、专业科研训练不足、创新教育缺乏、研究生接触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等各种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将责任归咎于教师、高校,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依赖于高校,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高校也同样面临动机不足的问题。

二、高校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深化对创新教育的认识

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出现的问题及高校对创新教育工作的不足为高校教育工作重新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带来了契机。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上应做好三个转变:第一,平衡重“才”与重“人”的关系。我们过去一直强调人才并举,但成人与人才两者并不等同,只有先成为真正的人,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情感节操、理想抱负等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往智力突出、知识深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专才方向发展。目前的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只关注“才”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等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第二,由重视确定性知识向探讨不确定性知识转变。知识分为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两种,确定性知识通常通过书本获得,它可以被复制、被言说;而不确定性知识既可以通过实践途径获得即实践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反思性行为获得即批判性知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更多关注其对不确定性知识的探讨与追寻,“不确定性知识,远非前进的障碍,它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强烈刺激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5]。第三,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停留于观念中,而要不断付诸实践。高校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在高校工科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专业实践研究、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力图保证创新教育的成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研究生期间,工科研究生与一般专业课教师接触不多,导师的个人品德、科研水平、教学技能和方式等都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因此,导师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师生关系角度,工科研究生导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树立良好的治学态度。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工科研究生导师首先需要端正自身治学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术习惯,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当前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的境况下,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第二,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导师需要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关注学术前沿,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本专业领域,给学生以研究的方向。第三,改进指导方式和方法。工科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淡化所谓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导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尽量减少自身事务,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从而形成创造性成果。

(三)搭建平台,优化高校创新载体和氛围

高校应为工科研究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首先,各高校应在加强各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进行扶持,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通过学科建设以及优质师资帮扶,为工科研究生提供研究方向。其次,各工科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等,通过向研究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等方式,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再次,各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讲座、报告等,举办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文化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为本校研究生与国际学者的交流提供条件。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依托,同时又要关注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造条件,加强与校内外、国内外的沟通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和创新水平。最后,加强引导与管理,充分发挥新旧媒体的作用。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媒体如学生期刊、报纸、学校宣传栏等的管理与引导,使其真正为学生服务,同时,高校也要做好网络学术平台的搭建工作,使网络平台成为研究生学习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信息平台。

(四)完善制度和评价体系,为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相应制度和评价举措作保障,且一定的制度和评价举措应该贯穿于工科研究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招生制度方面,需对现行的工科研究生招生制度作改革。如需改革招生考试内容与命题方式,强调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复试环节,更多关注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流于形式。在录取考生时,应综合考生本科时的成绩和相关经历。在研究生培养制度方面,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在课程设置、实验操作方面突出一定的应用性,使其学有所得。设置创新学分和评价学分,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在奖惩补助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杠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各高校也要结合本校实际做好对奖惩补助的评定工作。在师资保障方面,高校要严格导师负责制,定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尽量减少导师的行政事务和社会兼职,加强导师对学生学位论文和实践创新的指导。

: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巍.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李后卿,杨国军.论创新文化氛围下的自主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

[5]李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