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武华,弓 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12年11月8日上午9 时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1]。十八大报告包含了党的执政新理念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这份字斟句酌的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新提法乃至谋篇布局的细微变化,蕴含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概括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预示着我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改革发展的重要走向。
十八大报告总字数为28 761 字。十八大报告中使用频率为前五位的词分别是:“发展”、“人民”、“坚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报告中分别出现了294、145、110、86、82 次。
报告中294 处提及“发展”,其中16 次在科学发展观表述中包含“发展”。报告中对“发展”的运用次数之多充分表明,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前进中各类问题的根本方法。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以来,十年的成就与探索,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理论,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列入了党的执政理念;十七大报告曾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而十八大报告给予科学发展观一个“新定位”,从持续时间的视角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从此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也使其稳定性、长期性、崇高性的地位在党的指导思想体系中扎根,要求我们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在贯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宽广的实践舞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水平。
“人民”一词的使用频率从十七大报告中的126 次提高到十八大报告中的145 次,还涉及到“民主”、“民生”等词汇的广泛运用,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增长量化的倍增目标,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践行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和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一如既往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其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原则,为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各方面的理想愿景而努力,基于此,报告提出“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不能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是空话。要想让社会安定有序,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把老百姓真正关心的利益落到实处。
“坚持”意思是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报告中,“坚持”一词出现了110 次。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改革开放等“八个必须坚持”是对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的情况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给出的答卷。这“八个坚持”温暖、贴切,道出了百姓的心声,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今后工作方向的展现,支撑着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共提到86 次,5 次提到“深化改革”。可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未来中国的发展也不会稳健和长远。报告中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部门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维度,并提出着眼于我国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报告体现了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不断前进。选择改革的路径应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为前提,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报告不仅把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鲜明地提出来,而且赋予其很多具体的内容,使改革更具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从十七大的52 次提高到十八大的83 次。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内涵等进行了深刻阐述,并指出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真理性成果,历经风雨,必须倍加珍惜。实践不断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报告是在新的世情、国情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昭告,昭告全世界我们党是一个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党,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我党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
除上述高频词外,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出现了“五位一体”、“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等新提法、新观点,这些新提法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出现,这股“短、实、新”的话语新风给严肃的党代会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也因此有了被浓墨重彩解读的价值。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十八大报告,现对代表性词语的具体使用语境进行简要分析。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一观点。从十六大提出三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推进不断深入,内容不断增加,重点不断明晰。从顶层设计开始由注重物的增长成长升华到现在的尊重人的发展,着力改善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旨在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固的社会架构,同时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力求为人民营造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对科学发展本质要求的践行和升华之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尺度,为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以及具体目标和布局,并赋予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报告还详细指出“要从容应对难题,全面把握机遇,博得优势、主动和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3]。这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设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沿革的正确方向、力争达到的新要求。
建设是动词,建成是名词;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这一提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是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全世界的庄严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不再遥远。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四个创新”。创新不是一个新话题,创新驱动是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对以往提法的发展与升华。创新驱动的基础是教育,关键是人才,支撑是科技,而青年一代是最具创新灵感的群体,因此凝聚智慧力量、推动教育创新,是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途径。从这个维度来说,高等院校应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校内各院系的合作以及本校与外校、企业之间的合作等,探求协同发展新型合作模式。同时促进文、理、工学科间交融发展,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更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更好地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十八大报告是与时俱进的,面对人民的信赖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和挑战,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创新、宗旨、使命这四大意识。十八大第一次将四个意识作为全党所必须增强的一种全局意识置于并列之位,是党中央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是全党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关键和指路灯。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在国家发展良好的局势面前保持清醒;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全社会积极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增强宗旨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都必须时刻自我警醒,增强以民为本的宗旨意识,矢志不渝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四个意识”的提出,准确且及时,是对全体党员的告诫与鞭策。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全面推进对腐败体系建设的惩罚和预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这一提法首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反腐问题是社会公认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贪官外逃、政府官员包养情妇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败坏了党内风气,影响着社会安宁,把奢靡腐败之风消除殆尽势在必行。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一大批贪污受贿的领导干部因此被绳之以法,维护了党纪,也让人民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寄予了厚望。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些领域也更易滋生腐败现象,反腐工作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廉政三清”树立了未来反腐的标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是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公众和舆论监督权利的体现;建设清正廉明的政府,培养一支清正廉明的领导干部队伍,这也是党中央又一次对党内不正之风的强势宣战,是党中央领导集体舆论监督与自我净化执政理念的统一。廉洁才是正道,要把权利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杜绝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用公开透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越雷池者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作为人们内心的深层信念,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的价值取向,是否拥有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的至高地位,被誉为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十八大报告用24 个字提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表达,简洁的语言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体现,让人民觉得质朴易懂,同时也为多元时代的价值观提供了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宣传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场域,高校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更要认真学习。在发展目标上应注重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强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在改革发展中与国家总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每个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传播、辐射到更广的人民群众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让人们记得住、易践行。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至今,每届党代会对此问题的重视都在不断加强,此次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置于一个新高度,此外,报告中还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一词。从顶层设计到报告提出的具体要求,无不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彰显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对中国人民共同栖息的家园负责的精神,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欠账”比较多,比如近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的空气重度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偿还“欠账”,让天变蓝、水变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十八大报告将生态问题进一步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现实情境下的迫切要求。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时,给后代留下纯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我国人民的幸福渴求,更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承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
“美丽中国”,简单质朴的辞藻勾勒出我们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设想,在党的正确指引和全方位部署下,明天的中国定会更加“美丽”。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每5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十一大之前并没有按此时间严格执行,例如中共七大和八大之间有长达11年的间隔,八大和九大之间也相隔9年,并且政治报告的篇幅也呈现波动状态,十二大之后才变为稳定的5年召开一次。这充分表明十二大之后我国政治环境趋于稳定,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潮流呈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巩固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还需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与党内外形势,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作为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关键性阶段召开的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盛会,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层,昭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新理念,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三代党中央集体领导、深入总结剖析世界其他各国领导执政理念的基础上,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继承与革新。可见此次大会召开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之成熟性、前瞻性。
“发展”、“人民”、“改革”等都是历届报告出现的高频词,体现出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出发点以及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现实基点,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的执政理念下实现“中国梦”的必要路径。这些高频词使用的具体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出党中央集体领导政治理念的继承与发展[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于十八大报告的主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彰显了党中央集体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念更加成熟,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贯穿报告始终,“多谋民生之命、多解民生之忧”,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每一部分的论述中,皆体现出党和国家全心全意全方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有呼声,执政党就有应答;无不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集体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彰显了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新理念前进中的继承、汲取与革新。
纵观整个报告,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从政治话语体系的文本上来分析,话语体系总体保持不变,新提法、新观点也并未脱离改革大背景和主基调。十八大报告开篇便用三个“倍加”,报告全文也多处运用了“必须”、“会”等程度高、肯定性强的承诺情态动词,表明我国政府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实践工作的肯定,并体现出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今后国家发展充满信心的强调语气;在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总结的表述中,强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以及未来道路上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未来信心满满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致力解决与改进,体现出党中央集体执政自信与忧患意识的全面把握;报告多处表述中运用“不断扩大”、“持续”、“必须”、“显著增强”等都反应了党中央领导集体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报告还运用“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等词语,,这些形象精准的形容词的表述,别具一格的政治话语风格,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生活、人民呼声的关注,对提升人民幸福感做出的不懈努力,不同群体的人都能从报告中找到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点。在国际一体化不断深入、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和引领无疑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作为政治话语体系的体裁,是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至今,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卓越的政绩和骄人的成绩,综合国力显著增强,GDP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世界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模式”被各国热议,成为国内外媒体的宠儿,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原则,继续推动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据新时期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五位一体”、“廉政三清”等发展理念。政治话语中往往蕴含着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这也有助于对我党政策的有效宣传,我们真正希望看到未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在问题源头上制止和预防其发生,而不是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从理念到实践的质性跨越,在党的自身建设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贯彻用“中国梦”的志向和具体实现路径深入民心的执政理念,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上形成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中国声音”。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强劲的政治勇气和深邃的政治智慧为冲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执政理念引领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人民诉求为出发点,冲破利益固化的束缚,全方位解决矛盾、扩大开放,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面、多维度的高质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努力,让“中国梦”不再是梦,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5]。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3]段华明.“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路线图[N].南方日报,2012-12-03(2).
[4]张发祥,康立新,赵文超.话语分析:理论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125.
[5]虞云耀.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进步——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J].求是,2012(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