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凝,梁春凝,李 岩
(1.长春理工大学,长春 130022;2.长春工业大学,长春 130012)
“文化资源并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只有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让文化资源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促动的互动关系,才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1]地方曲艺作为一种静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适应当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创新自身内容,将自身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转换成产品,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经济价值。
二人转作为吉林地方曲艺的核心,是吉林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二人转的产业化不仅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吉林地域文化的传播,从而带动吉林地域经济的发展。
二人转是集东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它的三种基本样式分别是双玩艺、单出头和拉场戏,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树三枝”。二人转以幽默、平民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表演艺术品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二人转具有很强的吸收、容纳精神,其说唱的题材和曲调都来自民间,反映了吉林地区民众的意愿和思想情感,展现了吉林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主题和多样化形态。
1.对民间习俗的展现
民间习俗是民间大众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积累并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着民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二人转作为地道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反映民众的生活状况,同时在一些曲目和剧目中适当穿插一些表现东北民俗的(如饮食习俗、嫁娶习俗、丧葬习俗等)细节,在这些细节的穿插点染下,二人转的生活特色全部展现出来,进而取得良好的演出艺术效果。
如在二人转《洪月娥做梦》曲目中,通过详细描述吉林婚俗中的“接亲”“迎亲”等热闹场面,将农村办喜事的风俗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观众。
2.对“乡井”道德的展现
“乡井”道德是一种流传于乡村、山林的反封建传统的道德,代表着东北民众的主流道德。它符合天理人情,主张弘扬个性、追求幸福,是对封建道德的反叛。二人转源自农村,在二人转的表演过程中,无论在对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其他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艺人们都会不自觉地用乡井道德的观念评判人和事。“乡井”道德符合了民众的道德准则,因此二人转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二人转讲究“唱情”,在伦理纲常“仁义礼智信”面前,“情”字更在其之上。如《包公赔情》中包公在面对情与法时,他严于遵从律法,追寻人间正道,但私下面对给予自己养育之恩的嫂嫂时,他遵从人间之情,将“情”居于“礼”上。这种遵从天理人情之“情”顺应了民众的道德准则。
二人转通过俗而不僵的语言形态和朴素的演艺形式等多样化形态展现地域文化。
1.二人转的语言形态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通过语言得以存在并传承。二人转作为吉林地方曲艺的核心与精华,在演出过程中二人转艺人通过通俗化的说口和直白化的唱词,以贴近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感情。
东北方言具有形象性、亲切感,二人转艺人使用东北方言使二人转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二人转的说口常采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俗语入戏,这些俗语既简练又形象,反映着东北民众的愿望和生活经验。如“人分三六九等,木分桦梨紫檀”“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等具有口头常用成语的意味;歇后语是二人转语言中的另一个亮点,如“半夜摸帽子——早着呢”“狐仙堂的匾——有求必应”等;利用谐音的双关语,如“无鸡(稽)之谈”“坐飞机吹喇叭——响(想)的高”等等,以及民众通过劳动生产总结的谚语和俚语等这些俗语被艺人巧妙地融入说口,然后用东北方言将它们展现给观众,从而给人一种新奇的、妙趣横生的感觉,这样不仅活跃了舞台气氛,展现了东北人的直爽、幽默、豪放的性格特点,而且缩短了与观众间的距离,增进了与观众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思想共鸣。
2.二人转的演艺形态
二人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对说、唱、扮、舞等表演手段的调动来塑造人物形象,观众通过二人转朴素的演艺形态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二人转所蕴涵的神韵,感悟到东北的地域文化。
二人转的“说”即“说口”。二人转的说口内容多来自百姓的身边事,反映百姓的心中情。二人转的说口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朴素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诙谐的风味拉近了与观众间的距离,因此深得观众的喜爱。二人转以“唱”当先,通过唱腔的语势和强势来强调人物的性格并结合内容和感情唱出观众的心中之情。在二人转表演中,“说”和“唱”互相配合,将表现情绪和情节的内容艺术地呈现给观众。二人转的“扮”即扮演人物,深受吉林秧歌队的影响,不同角色的人物装扮不同,在演出过程中他们伴有相应的动作。二人转的“舞”以东北秧歌为根基,吸收戏曲舞蹈的动作,舞出情节。二人转艺人在舞的过程中,会借助道具,如扇子、手绢、毛竹板、手玉子等。他们优美的舞蹈动作、即兴的舞蹈表演使观众对二人转的精彩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人转通过俗而不僵的语言形态和杂而不乱的演艺形态,表现了东北民众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人转作为吉林地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吉林文化艺术的主流。为了更好地传承吉林文化,二人转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二人转产业化的实现大致可以遵循以下途径。
二人转是在东北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孕育而成,是东北土壤上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人转以贴近民心的内容,质朴、幽默的语言,多样的表演方式深受大众喜爱,所以人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因此,二人转具有亟待开发的内在潜质。
高端、专业的人才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保证。为了使二人转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具有鉴赏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的二人转艺人已势在必行。文化资源产业化是一种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二人转产业化的实现也应该培养每一个环节上的高端人才,从而使二人转产业化快速实现。
二人转的独特优势使二人转的内在价值得以更好的发掘,在专业艺人的创意、传承下,二人转产业化势必将高质量、快速度地发展。
传播媒介是传播二人转文化的载体,通过传播媒介,可以将无形的文化转换成有形的商品,产生经济效益。二人转在东北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但二人转产业化的实现不能使其只局限于东北地域,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其营销链接,将二人转推向全国,使其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
观众作为消费群体,二人转文化产品应以满足观众多层次、多元化文化的需求为核心,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人们倾向于汲取文化营养,因此,二人转应该不断创新、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满足观众对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扩展观众群。
市场配置文化资源。二人转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整合模式包括对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形成基本模式。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前提下,二人转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调整演出形式,拓宽受众范围,以实现其跨地域式发展。
二人转的产业化将有助于二人转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由农村走向城市,将吉林地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
1.内容精品化
二人转内容的精品化是指二人转在东北民间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二人转艺人不断地加工完善,使其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传统的民间俗文化以广大民众的感情为主旨,其所表达的内容都是直面人生,但它所体现的内容与时代脱节。二人转由田间地头走向现代都市,其内容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不仅反映民间本土文化精神,而且与现代都市精神文化相适应,在传统中注入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情感体验,使二人转青春化、现代化。这样,二人转可以成功地实现乡土文化与创新的结合,在演出市场获得成功并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传统的二人转是一种流传于乡井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低俗的内容和赤裸的语言。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播二人转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绿色二人转成为人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形式。因此,二人转艺人应在内容上取古典剧目之精华,以大众的审美意识发展健康、幽默的二人转,为二人转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扩大其传播领域。
2.形式多样化
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二人转的传播形式也应随之多元化。二人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初的演出形式是流动性的,没有舞台布置,只是随地集人围观,是自我娱乐式的演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有了自己的舞台,一般都在剧院演出,这种形式的演出吸引的只是一些生活安逸的中老年观众,所以传播范围狭窄。因此,二人转可以通过下乡演出的形式将经典剧目奉献给观众;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改编戏曲内容来培养新的观众群;也可以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等形式将二人转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观众。这些传播形式将给二人转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二人转大众化、现代化,使观众通过二人转感悟到地域文化,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
二人转应在坚持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从观众视角出发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将东北民众的生活以精彩的画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从中领会到二人转的神韵,为更多的人领略艺术的精华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从而有效地传播吉林地域文化的精髓。
1.平民视角
二人转讲究与观众“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服务于观众,在演出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东北方言,无论是演出形式还是曲目内容,都是民众所熟悉的身边事,反映的是基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审美追求,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精神。在演出市场的观众群中,平民百姓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二人转体现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冯奎卖妻》、《小送饭》等曲目,反映了东北民众生活的疾苦。观众在欣赏这类曲目时,不仅可以了解到东北农村民众的生活状况,而且可以产生情感共鸣。
2.娱乐心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深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希望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以方言体现地域文化个性的二人转是以平民化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轻松、快慰之感,使观众通过观看二人转达到了放松、娱乐的目的。
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是吉林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二人转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其文化产品的持续生产、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而且可以多形式地传播吉林地域文化;作为吉林经济竞争的优势资源,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吉林地域经济的发展。
[1]王俊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J].理论学习,2007(8):85-86.
[2]孙晓涛.论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与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J].四川戏剧,2012(2):60-61.
[3]王梓铭.由“老调”看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
[4]刘振德.二人转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79.
[5]李炎.文化实现产业化的可能及途径的理论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3(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