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见,刘成英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随着GIS 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的迅猛发展[1],GIS 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持续增长,因此培养满足需求的GIS人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GIS 协会于2003年提出“低年级宽口径、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基本模式,并提交了GIS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而作为地方院校,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GIS 复合型人才,是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充分认识GIS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路,本文对地方院校开办GIS 专业面临的问题、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及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前国内GIS 本科专业主要是在地理、测绘、农林、土地资源、旅游等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的,开设GIS 专业的高校以理工类、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为主[2]。人才需要逐步趋于多元化,使得GIS 本科的人才培养难度增大。目前,我国GIS 专业学生有4 万以上,从事GIS 技术的人员40 万以上,GIS 行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增加[3]。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常常从地理、信息和系统3个方面来理解,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地理和信息这两个方面,常常忽视系统这个方面,不仅课程较少,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思维的训练,造成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欠缺。
GIS 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GIS 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若干年内会很大,但是GIS 专业毕业生却普遍认为工作很难找,而不少企事业单位认为GIS 专业人才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企事业单位希望GIS 专业的学生具备必须的专业动手能力,上岗即可胜任工作,而学校教育往往缺乏这项功能,造成学生走出校园后会觉得所学知识并不实用,如何才能让用人单位的期望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达成一致,是目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难题。
地方高校GIS 专业的开设主要是建立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如计算机、测绘、地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培养成单纯的二次开发、软件操作方向上的人才,而很少针对某一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软件基本操作,或者有一定的二次开发能力,但是对于某一应用目标的实现或某个专题信息提取的认知能力较低,不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缺乏整体构思能力,仅仅懂得软件的用法,却不懂得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尚未形成明确的GIS 专业人才应用特色和方向。
部分地方院校追求或者生搬硬套国内GIS 名牌院校的课程设置,忽略了自己的实际环境,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缺乏特色。另外,地方高校的教育对GIS 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重视,一味地模仿某些国际知名GIS 厂商的研究院所提出的GIS 理论和技术知识,觉得只要按照原有的体系模型做即可,却直接造成培养的学生思维局限,学生在毕业后对新问题无所适从。实际上,社会所需求的大部分工作也仅是简单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地方高校以中等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目标是一种现实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选择[4]。
地方高校应综合考虑GIS 行业的区域发展形势及需要,设置针对区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遵循少而精、科学实用的原则,制定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系列[5]。本文提出了包含4个系列的课程体系设置:(1)引导和兴趣培养课程系列,开设两到三门简单易懂并且富有趣味性的课程,如3S 技术导论、GIS 趣味讲座等,消除学生对新学科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2)扎实基础的课程系列,开设一些基本理论和简单操作的课程,如地图制图学等,增加理解原理和完成简单操作的成就感;(3)拔高技能的课程系列,设置一些具有深度和较强技能的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C++等,完成一些专题信息提取和模型构建任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4)创新技能的课程系列,设置一些前沿性的课程和讲座,如GIS 二次开发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点进行创新突破。
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形成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4],例如理论课可以采用结课大论文+平时小论文的形式考核,让学生经常查阅文献,不必死记硬背;对于实验或实习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课程考核,避免“应付”考试、不愿思考的心态;对于选修课程,尽量避免布置平时作业,降低学习激情,可以灵活采用兴趣拓展的论文或者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基于兴趣去获取知识。
从各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GIS 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较多,但是本科毕业后的学生工作后并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需要,不具备理想的动手能力。要改善这一状况,可以有意识地搭建“工—学”和“产—学”相配套的教学实践平台,把地方公司、部门或企业请进校园,参与GIS 专业的生源培养,待其毕业后考核合格直接考虑录用。另外,适当建立一套监督系统,防治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首先,可根据自身现有的资源建立一个校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教学材料提供到该平台,让师生分享。其次,设置一部分网络在线课程,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途径,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一难点或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反复听讲。再次,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构建网络演示和测试系统,给学生提供模拟考试和疑难解答平台。网络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是今后教育教学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GIS 在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GIS 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时代和区域的发展要求。在众多的实践过程中,GIS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与时俱进和满足就近需求的原则,设置GIS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应该打破常规、避免生搬硬套,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缺陷和已有的优势,瞄准就业市场的需求,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与公司、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生源,解决社会GIS人才需求问题。地方院校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探索,也是每一位从事GIS 专业人才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1]张晓丽.林业院校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3):13-16.
[2]刘凯,吴国玺.财经类高校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128-131.
[3]洪亮,潘先春,杨昆,等.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26-227.
[4]李景文,殷敏,靖娟利.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08(4):24-27.
[5]邓运员,何清华,郑文武.高师院校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