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芸,张永亮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强调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创新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真实情绪、情感体验,极少关注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体验式教学能促使大学生从实践操作中产生体会和感悟,带着体会和感悟去实践,再从实践中收获理解和接纳,最终能积极主动地自我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应对压力和挫折,化解矛盾和冲突。因此,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1]。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2]。
体验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师生合力创设自主体验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自身情感,在和谐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达到认知过程、情感体验过程的融合。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逐步感受到自我发现、自由创造、自主合作的快乐,进而寻找到自我实现的快乐。学生在仿真的“社会活动”中体验、分享、学习、成长,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发展。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在互动、交往、同感中形成“我—你”关系。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是教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亲身参与或在充分想象中“亲身参与”某个事件,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主动体验的动机,同时提供宽松自主的心理空间,促进他们进行内心思考和行为展现,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中有效调动大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潜能,巧妙地把“学、想、说、做”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仿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到整体的自我——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身体和行动。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自我观察。学生是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体验和认知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做)”有机地融为一体。师生通过共同感受和体验,情感上产生共鸣,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接近,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教育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讨和尝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和体验作出积极反应。在这个积极互动过程中,教学活动呈现出“双主体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基于平等信任和尊重,师生双方在教学中有效沟通交流,以活动为载体交互发挥主体的作用。通过体验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在融洽的共同学习氛围中,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反应,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结合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游戏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故事、心理测验等方法,模拟出仿真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已有经验、情感与学习之间搭建桥梁,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问题解决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感悟。如在《人际交往》训练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信任之旅”的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向导。盲人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走。向导在此期间不能讲话,只能靠肢体接触给同伴提供指导,共同完成特定路程。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游戏活动开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自我探索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人际交往》训练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在前进的过程中,什么都看不见,你有什么感觉?在前进中难免磕磕碰碰,这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对你同伴的帮助是否满意?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培养对他人的信任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让别人充分地信任自己?……教师鼓励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将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与他人分享,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互分享,相互借鉴。这个环节的训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被,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填鸭”的弊端,实现了个体体验、集体分享、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完善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活动体验和讨论分享中,学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小组互动和班级互动的形式,将这些认识和体会进行总结评价。先在学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讨论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然后由教师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积极的引导和评价。接着进一步讲授相应的心理知识,讲解和示范相应的心理技能,解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争论比较激烈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师生总结性评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相互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训练。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以积极表扬鼓励引导为主,客观、合理、公正,具有榜样示范性。
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自主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为此,我们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维护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意识,主动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如在讲授《人际交往》训练模块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新闻面对面,即让学生扮演记者,自主设计一个采访主题,在公共场合随机采访10个陌生人。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交往技巧,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内容,更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操作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毕爱红,杨卫华,袁琳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验式教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2]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3]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