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微
所谓价值观是指生命个体对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与价值取向的根本认识与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关于个体之外的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个体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价值观来指导其社会活动,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则是各级各类高校。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使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趋于理性化、自觉化、合理化,使这一高素质群体承担起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形成与发展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更加理性而自觉,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危机感与紧迫意识较之以往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各种新思想的激荡洗涤中,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培养个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追求个人理想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实现,更加注重个性的发挥与张扬,勇于正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并积极寻求稳妥的解决方式,渴望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贡献个人的能量,希望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与肯定。高效运转的社会经济与市场化的社会需要成为他们确立个体价值观的主要参照系统与形成来源。
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但正因为处在各种思想相互交锋、各自争夺受众对象以建立话语主导权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不稳定的发展态势。一些大学生只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目标、有利于促使自身理想得以实现的价值目标积极认同,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的荣辱观等相对淡漠。大学生们虽然赞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应该发扬光大,但现实生活中又极少有人做到公而忘私。受社会潮流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中也出现了重利轻义、舍义趋利的价值趋向。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人生追求偏离了社会要求的正常轨道;一些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虽然大学生们都能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和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似乎是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集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们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但是这些价值取向极易导致其私欲膨胀,甚至无视他人的权利与利益,进而忽略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取向上表现为理性务实,同时也意味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仅局限在世俗和功利的层次上。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承担者,其正确的价值观应当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多元化的思想融汇过程中,能正确认识个体的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把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融入到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中去。因此,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坚持积极的、正面的导向。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理建构至关重要。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影响和规约着每一所高校的特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质,并以此为载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施加隐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看似繁琐而不引人注目,但点滴积累终究会引发质变。文化建设必须从其受众人群——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与心理特质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大学生成长,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以提升其文化审美情趣。同时,要加强高校的网络管理与网络教育。手机上网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诠释自我个性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有效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有效控制网络中垃圾信息的泛滥,提高大学生主体辨别意识,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其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应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规律和环节等进行深入研究,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强化主流价值导向的目的。教师要立足实践,承认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个体的社会实践与经验积累。高校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与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对来说,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更多是在理论层面进行的。通过社会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比对、思考,有助于他们在新的层面上自觉地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因时、因地而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选择开展方式与内容。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他们在校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学习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重新定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角色,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以及之前所持的价值观给出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其原有的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完备。各级高校应该积极倡导并提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31.
[4]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韩广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