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方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第五章中关于院校地位的分析,揭示了高校层次地位形成、保持和变动的原因。“导致高校分层的客观方面在于有些院校或者有些种类的院校由国家指定为‘优于’其他院校。”[1]也就是说,院校等级是由政府分配给各院校和高等教育各部门的职能、权利、特权和资源决定的。
我国高等院校地位的形成深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以追求GDP最大化为目标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求高速高效,我国高校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金字塔的层级模式: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985”工程大学,其办学层次定位分别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和“国内外知名大学”;其次就是除去“985”工程高校的“211”工程大学。这两类高校总计114所。占据金字塔中间部位的是各省属、地方上的近500所院校,而1000多所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则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重点大学往往可以得到由政府提供的足够的办学资金,进而通过购置仪器设备,提高图书馆水平,聘请国内外名师学者,派遣出国访问学者等手段来优化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以获得较高声望,扩大影响力。尽管普通院校通过“合并”、“升格”、“追求大而全”等手段争办综合大学,盲目迎合政府喜好以争夺更多资源,而受高校声望影响的市场优质资源优先流向重点大学这一趋势,致使重点大学永远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而普通高校由于资源与名望的限制,则很难获得优势资源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由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习惯性做法所导致的高校资源分配不公,形成了目前高校的等级模式。另外,在统一高考录取过程中,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划分与其社会名望及报考生源的广度与质量密切相关。统一高考选拔方式维护了高校的相对社会地位。而近年来“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加速了高校等级分化”。[2]
我国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阶层流动有什么影响呢?教育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大学在校生,并对其经济情况和获得资助情况进行了调查。南开大学硕士生刘蓓蓉经过对该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中,中高收入和高收入这两组来自较高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人数占据着明显优势,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群体现出很明显的劣势,而且这两个组群在一般院校中又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可以明显看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子女享有的优势教育机会和资源就越多。”[3]蒋国河针对江西、天津9所不同层次院校的2004-2005级本科生的2800多个样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在全国重点大学和三本院校的比例偏低,分别占31.3%、39.4%。[4]一项基于对1952年到2002年北大和苏州大学近50年的学生档案研究基础上的社会学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远超过工人和农民阶层。在北大的学生中,来自干部家庭的比重超过其他阶层。[5]
布迪厄认为,“社会是分层的,不同阶层位置的人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形态是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可以是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符号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结构与数量决定了人们的社会阶层地位。那些具有丰富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人往往高居社会上层,拥有令人向往的财富、威望与地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渴望不断向上层流动。”[6]而Lucas也认为,社会经济上占优势的成员无论怎样也会设法为自己和子女保持一定程度的优势地位,当数量上的差异普遍存在时,优势阶层将获得数量优势,当质量差异普遍时,他们将获取质量方面的优势。[7]哈罗德·铂金认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本来是想使大学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工具,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学生人数的扩张使各阶层都从中获益,但获益最多的还是原来的特权阶级。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人数虽有增加,但按比例来说却仍然很少。”[8]
统一高考自1952年实施至今所存在的缺陷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使所有的高校挑选出最适合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体现双向选择原则的制度。”[9]为了弥补统一高考的弊端,我国从2003年开始了在某些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自主招生的实施旨在通过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选拔方式来推动统一高考的变革。“我国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部属重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属于统招前提下的自主招生模式;二是2005年推行的高职院校完全自主招生模式;三是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的录取模式,面试成绩决定录取与否,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10]到目前为止,有80多所高校参与了自主招生的行列,全部集中在“211工程”的重点院校,而且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越来越大。作为统一高考的补充,自主招生以其多元的选拔方式弥补了统一高考的流弊,然而自主招生政策也带来了意外的结果。
侯佳伟通过对2010年北京某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的1125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212名为自招生,占18.9%。调查结果显示,生源地的对比中,自主招生主要集中在城市,占87.6%,大大超过了占61.7%的普考生,而且96.2%的自主生持非农业户口。该高校61.9%普考生来自于省或国家重点中学,而自主招生的比例则达到72.0%。91.5%的自主招生是独生子女,而普考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为72.1%,同时71.7%的自主招生父亲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普考生占44.6%。自主招生父亲职位排前三的依次为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占66.3%。41.8%的自主招生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上游水平,而普考生比例为25.1%。在就业期望的调查项中,自主招生在找工作的渠道上更寄希望于各种亲戚关系的介绍。侯佳伟最后得出结论:“相对参加统一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优越的家庭条件为自主招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在上大学前,他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综合素质优秀,甚至具备了特殊才能或超长培养潜能。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来自大城市的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学,自尊感和社会支持感强,大多数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11]荀振芳等人于2009年度做了一个名为“高校择校中自主招生考生群体文化资本的实证研究”的课题,调查结果与侯佳伟所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荀振芳认为“许多自主招生考生家庭都与报考学校或所在行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2]
为了克服统一高考的弊端而实行的自主招生政策,因其多元化的选拔方式而天生下来就排斥刚性的录取标准。权力天生就有逐利的本性,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有权力渗透的可能。缺乏刚性的评分和录取标准,则会导致自主招生成为权力角逐的领域。而华中科技大学的刘进关于自主招生的权力寻租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他在一项名为“高校自主招生”课题的研究中,对高校自主招生中的权力寻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权力寻租是当前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沿着“寻租-高校寻租-高校自主招生寻租”的逻辑,分析自主招生寻租发生机制,可以梳理出四种租金来源。”[13]厦门大学的刘海峰老师认为考试如同游泳,“一个人下到河里或泳池里,能游得过去就游过去,不会游泳的就游不过去,祖父的官阶和权力再大、自己的家庭出身再好、金钱再多也都救不了他,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才行”。[14]如同科举一样,统一高考守护着社会公平,更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结果却反映出,它满足的却是大部分来源于上层社会学生的利益。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具有社会分层的作用,而高校的等级模式使教育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即出身于上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更容易进入名牌大学,从而为其后代向上层流动提供了物质和文化等条件,而出身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女却在一流大学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即,高校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阶层流动,导致了社会分化。如今仅限于部分名牌大学实施的自主招生更是社会上层之间的竞争场域,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处于社会底层家庭背景中学生的参与。“今天的自主招生资格仍是少数高校拥有的权利。基于这样的原则与基本条件,应认为目前自主招生是我国一种名副其实的精英式人才选拔”。[15]“精英群体优势的代际传递,是无论西方社会或是我国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个具有典型社会学意义的现象。”[16]也就是说,政府从制定并实施关于院校分层的政策到自主招生的一系列政策,实质上再次固化了原本不公平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模式,加剧了社会分化。“昂贵的自主招生又重重地‘踩’了教育公平‘一脚’”。[17]
[1][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2.36.
[2]王彬.“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改革的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10,(2):23 -26.
[3]刘蓓蓉.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33-33.
[4]蒋国河.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5]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比例不断攀升 远超平民阶层[OL]http://edu.people.com.cn/GB/227065/17455950.html.
[6]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93.
[7]LUCASS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ducation Transition.Track Mobility,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1,106(6):1642 -1690.
[9]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19-23.
[10]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侯佳伟.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入学后与普考生的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34 -39.
[12][15][16]荀振芳,汪庆华.自主招生:精英角逐的场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56 -63.
[13]刘进.高校自主招生中的权力寻租[J].高教管理,2012,(1):63 -65.
[14]刘海峰.考试如同游泳[J].考试研究,2008,(3):4 -11.
[17]郭文斌.昂贵的自主招生“踩”了教育公平“一脚”[J].教育与职业,201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