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带来的社会新问题——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思考之一

2013-08-15 00:54:42谷生华蒲毅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办被告农民工

谷生华,蒲毅斌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重庆400067;2.重庆潼南教师进修学校,重庆402660)

根据2012年5月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大约有2.5亿农民工,跟随他们一起进城读书的子女大约有5500多万。[1]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这5000多万随迁子女进城读书,给城市社会、农村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即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新矛盾,影响了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一:流入地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财政资源

我国到底有多少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根据我们的研究综述,截止2011年底,有多个统计口径,有多个统计数据。据《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9日报道: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167万。[2]据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的数据,2010年,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增长到3609万。[3]2011年又有学者说:据目前最新的统计数字称,我国农民工的数量接近2.5亿,其14周岁以下的子女数量约为5500万。[4]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队伍分散流入了全国各省各级城市。据报道,吉林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共有104518人,外省籍约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30%。[5]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34万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到合肥市入学的有4.3万人。[6]据媒体2011年 3月 4日报道,武汉市有7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中14万是“流动花朵”。[7]据上海市2011年6月15日发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加强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1]34号)信息,上海市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为47.05万人。据新华网2012年1月15日报道,北京市有47.8万农民工随迁口子女。[8]

为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如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与此相应,各省级政府又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的省级地方政府政策,要求下级地方政府执行。

根据我们的研究综述,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省级政府,就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的经费问题,都是由“下级地方政府”负责的。例如,在重庆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是在主城区读书,其教育经费,就由主城各区政府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各省市,逐级下达财政指令,最后“埋单”的是地方人民政府。

根据这一政策,按照北京市47.8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北京市2011年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小学14482.39元,初中20023.04元)以及小学生占2/3,初中占1/3的大致比例来计算,北京市各区级政府2011年就要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读书付出77个亿。又以重庆市渝中区2010年为例,该区当年有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1783人,初中1727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来看,重庆市当年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3633.96元,初中为4297.92元。由此计算,渝中区当年就要为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付出近1400万。

对此,2012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原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李妙娟在全国人大代表会上说:……农民工进城后子女要就近入学,当地政府要解决这些孩子入学问题,需要增加很大的财政支出。[9]毫无疑问,这一政策给流入地政府财政增加了负担,同时自然也就挤占了流入地其他行业的财政资源,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问题二: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形成城市社会边缘群体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大凡社会人,就必然需要融入社会。农民工随迁子女突然从农村学校转入城市学校,有一个“学习融入”问题;突然由一个熟悉的农村环境转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就有一个“社会融入”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由于学习原因,心理原因,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其一,他们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城市学生不愿与他们交朋友,难于融入。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成绩较差,这是普遍现象——小学生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特别是英语较差;初中主要是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较差。这些学科,一旦掉队,就很难跟上,甚至越掉越远,导致最终放弃。虽然老师也在努力帮助,但事实证明,效果毕竟有限。在“以公为主”,“插班式”的班级里,在世界观不成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特别是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差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不受欢迎的,这就很难融入城市同学之中。

其二,他们心理自卑,胆怯,不敢与城市同学交朋友,难于融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陌生的压力,成绩较差的压力,农民工子女“污名”等压力,他们往往心理自卑,心理胆怯,不敢与城市同学交朋友。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潘谷平说,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难于融入。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傅宏教授说,农民工子女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心理,他们很可能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0]再加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生活习惯上,行为习惯上,学习习惯上等等都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导致他们难于融入城市同学之中。

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回到家里几乎没有玩伴,形成了一个游走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其结果,往往是心理孤独、心理孤癖、心理压抑、心理焦虑,甚至于心理变异,会对社会造成潜在危险。

问题三:流入地城市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影响城市社会和谐稳定

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大量的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随之而增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调研发现,近年来该院审理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犯罪情况比较突出,经统计,1999年该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1件,被告人数61人,其中涉及农民工子女案件5件被告人数10人,而2008年该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4件,被告人数117人,其中涉及农民工子女案件64件,被告人数71人,2008年审理的农民工子女案件数、涉案人数分别是1999年的13倍、7倍,呈逐年增长态势。

2012年5月,我们在重庆市主城区某法院调研发现,该区法院2010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7件,被告人数93人,其中涉及农民工子女案件43件,被告人数65人;2011年该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件,被告人数101人,其中涉及农民工子女案件48件被告人数87人。两年间,农民工随迁子女涉案,无论是案件数量还是犯罪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2012年7月,我们在广州市主城区某法院调研了解到,该区法院2010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3件,被告人数256人,其中涉及农民工子女案件66件被告人数125人;2011年该区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5件,被告人数191人,其中涉及农民工随迁子女案件71件被告人数137人。两年间,农民工随迁子女涉案,无论是案件数量还是犯罪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农民工随迁子女犯罪,多数是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市政设施,也有杀人和贩毒的等等,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给老百姓生全财产造成了损失,破坏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

问题四:城市家长、农民工家长均不满意政府政策,政府左右为难

根据国家“两为主”政策,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主要由公办学校解决,即“以公办为主”;但公办学校的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于是政府就扶持一批民办学校来解决,即“以民办为辅”。本来这“一主”,“一辅”政策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但城市学生家长、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均不满这一政策,使得流入地政府左右为难,十分尴尬。

其一,城市学生家长不满“以公为主”的政策。

众所周知,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从总体上说,无论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成绩都不如城市孩子。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教师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农民工随迁子女落后,必然在课内、在课外都要花很多精力去关注、帮助这些孩子。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分给农村孩子的多些,分给城市孩子的就要少些。更何况由于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导致众多的“大班额”,老师苦不堪言,城市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这样一来,城市学生家长在孩子入学问题上就千方百计避开农民工子女,不仅选择学校、选择班主任、选择科任老师,还要选择有没有农民工子女。根据我们的调查,那些有门道的城市学生家长,千方百计避开农民工子女,那些无门道的学生家长,只好无奈,民怨由此产生了。关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媒体也有报道。如《济南两年来了6万外来务工子女城里孩子压力大》[11]《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给城市教育带来了什么》等。[12]

其二,农民工家长不满“以公办为主”,更不满“以民办为辅”的政策。

“以公办为主”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定的公办“定点学校”,二是在公办学校的班上“插入”一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家长不满意的主要是“定点学校”和“民办学校”。他们经过多方了解,认定这些学校在当地是教育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是歧视他们的孩子,不满意政府的安排。

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工家长认为,既然国家都高度关心我们的孩子上学,我们又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凭什么我们的孩子被“指定”到教育教学质量差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读书?这不是明显的歧视吗?关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媒体也有报道。如《家长择校有标准郑州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待“平衡”》、[13]《农民工家长的呼声:如何让我们的子女在城市中上好学》等。[14]上述“两不讨好”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左右为难,十分尴尬。

至于政府应该怎样转换思路,采取哪些符合国情,符合民心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

[1][4]代祥,李志友.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杨明方.统计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N].人民日报,2011-12-29.

[3]车辉.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严重缺乏课外教育[N].工人日报,2012-06-15.

[5]肖虹.“农村娃”“城里娃”同在一片蓝天下[N].长春晚报,2012-01-09.

[6]程榕娟.教育改革攻坚克难[N].安徽青年报,2011-01-19.

[7]柯美杰.外来工子女与城里伢享受同等教育[N].长江商报,2011-03-04.

[8]黄海,任峰.七成多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北京公办学校[EB/OL].新华网,2012-01-15.

[9]尹安学,夏杨,李青,陈晓璇.中央财权比例高,地方财政压力大[N].羊城晚报,2012-03-07.

[10]郭亮,宋金萍.近1/4民工子女自卑 关注其心理健康刻不容缓[N].新华日报,2004-11-10.

[11]轶名.济南两年来了6万外来务工子女城里孩子压力大[EB/OL].民工网,2012-04-21.

[12]谷生华.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给城市教育带来了什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5).

[13]中国之声.家长择校有标准郑州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待“平衡”[EB/OL].中国广播网 ,2009-10-24.

[14]王橙澄.农民工家长的呼声:如何让我们的子女在城市中上好学[EB/OL].新华网,2010-03-15.

猜你喜欢
公办被告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双被告制度的检视与重构——基于《行政复议法》的修订背景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直击现场:“我单位成了被告”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48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福利中国(2017年1期)2017-02-06 01:23:07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2
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完善建议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