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职业认同感(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其意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是个人对自已从事职业所给予的的认可程度和正面评价[1]。大学生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引路人。袁贵仁先生于2010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2]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责任重大。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在致力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图培养和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大学生尊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此宏伟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本职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呢?首先必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德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师资问题是搞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大学生德育素养和思想觉悟水平能否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首先,至关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的思德水平的高与低。职业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师搞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德育水平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水平过硬的师资水平做保证,大学生很难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念坚定、职业认同意识强,是体现思政教师地位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具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体制还不够完善,导致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自身待遇与能力等方面没能实现合理匹配,现实生活和社会期望值有差距,工作中就表现出了自我迷失的心理倾向,进取心不强,职业认同感低迷。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认清形势,为继续搞好本职工作,应多途径加强学习、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之步履,否则就会落伍,将被时代淘汰。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多途径的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专业认同感,倘若缺乏此内驱动力,本学科的专业成长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停滞不前。为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也是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是在校方的管理与组织下通过思政课教师参照教材教参中国家相关要求中的育人标准,对大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校方的思政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非常关键。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平正义建设还不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倘若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缺失,思政教师群体就无法安心工作,职业倦怠心理就会悄然增加,本专业的教学就会从游离走向泛化、形式化、甚至异化。百年大计,德育为首。为此,欲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设法提升思政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和谐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髓之一。和谐的氛围能够优化高校育人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和提升教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使其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感和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育人以学生为本。为此,构建和谐高校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关乎着高校教育的成败、前途与发展。思政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则需要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搞好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反之,若缺乏专业认同感,将所从事的专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看成一种有美好发展前景的职业去认真对待,则会滋生人浮于事、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等怪象,长期以往,高校的“和谐”愿景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社会在快速发展,时代在飞速进步,如果思政教师囿限于他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水平,如果不加强自身的职业成长,那么他将很快落伍,成为拉本学科后腿之人。反之,一个具有渊博学识、德才兼备的老师,对待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和蔼可亲,那么他就会获得学生的敬仰、校领导的赞誉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一种“幸福意识”,对本职工作就会有一种自然而生的职业认同感。为此,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加快自身的职业成长。首先要博览群书,学好本专业。例如古今中外思想家的名著、教育家的名篇、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国内的党政会议精神等,都是思政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其次,思政教师在个人行为方面要弘扬正能量,要做到身正为范。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学习、享受工作、具有职业认同感”之人。
大学在读期间,是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定型和固化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三观”的历史重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近一步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不同的文化在一起交流、碰撞,在彼此消长中相互融合。面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享乐主义的泛滥,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受其误导,理想信念之树发生动摇。可见思政教师的重要性和思政工作的任重道远。因此,关键时期,要大力要加强本学科建设,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将思政看作是一个普通学科中的重要学科,甚至在学科地位上高于其他学科,并且将本学科建设纳入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学科地位提高了,思政教师的自信心增强了,认同感就会提升。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出关键的感召和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立场和信念、不随波逐流。在困惑、迷惘之时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航程中要坚守诚信底线,然后学好本领、奉献社会[3]。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系中,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是一种硬性管理方案,主要体现在政策、章制和专业技术要求等层面。而人本管理则是一种软管理,主要体现在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等层面,其意涵注重高校文化的熏陶和人本主义感情的投入,从管理学角度去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构筑“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体系首先应尊重思政课教师的长期性、内隐性劳动。思政课教师肩负大学生的公共课教学和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业绩不像本校工科的科研成果那样,直接创造了明显的社会财富,然后物质、精神双丰收。故此,相比之下,心理上明显有落差。因此,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取得发展,必须重视和关注这种“内隐性”奉献。其二,要关心思政教师现实的生活现况,让家庭有困难的思政教师能安心工作;三是注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多举措促进思政课教师群体提高专业认同感,通过“人文关怀”管理方案的实施,激励他们将本质工作看成一种高尚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4]。
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中共18大会议中再次提出了“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示。众所周知,工资是工薪阶层的主要收入,生活的主要来源,如果基本生活缺乏保障,职业认同感就无从谈起。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市教师工资收于,横向比较,均在全国城市人均水平之下,仍然属于低收入群体(当然,思政教师也稳居其列)[5]。众所周知“科教兴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必须树正气,在全社会构建出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社会氛围的构建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政府行为,参照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和当地的消费水准,较大幅度提高教师群体的工资收入,让教师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进而安心地工作;其次,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优化办公设施、美化工作环境,使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第三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欲重教先尊师”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使教师享受本职工作[6]。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人搞好本职工作的根本性保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大学生思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和谐高校的构建。但当前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认同感的提高,需要个人自身素养的提升、需要加强本学科建设,需要校方“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来提供保证、更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共同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来提高他们的职业声望。
[1]李敏.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3):251-254.
[2]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4-10.
[3]岳宝德.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大学,2009,3
[4]杨玉霜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与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5]秦元海.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的缺失原因分析与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报,2012,11(6):1081-1085.
[6]严玉梅.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满意度与离职意向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