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艳
201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城市蓝皮书》显示,中国完全城镇化率仅42.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富民兴邦具有直接作用。城镇化推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大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对于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化市场需求给城市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与空间。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能够提高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文化内涵,同时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发展既要有物质的发展,也要有文化的提升。城镇化不仅只有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也要有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发展能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城市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水平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无文化内涵的城市发展就会出现千城一面,无法提升城市个性与品位。文化的发展能吸引人口的流向,加速城镇化进程。
一个城市需要具有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不仅体现城市精神,更赋予城市个性。城镇化的发展要充分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富有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才会激活城市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发展的内核动力之一,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市才能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综合水平。
城市文化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感受,文化发展能提高城市综合水平,能提升城市品位与档次,提升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水平,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能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综合实力需要文化保障,文化繁荣发展的城市能更有效地提升经济,推进全面发展。文化发展不单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产生社会效益。只有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的综合效益。此外,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低能耗环保的经济,从总体上能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经济水平。
一些小城镇虽各具特色,但不成规模,形成不了规模产业,难以发挥地缘性的文化引领作用,无法促进文化产业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只有良好的城市机制才能促进文化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文化产业经济能促进文化创造、制作、传播等环节的高效发展,同时既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也能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进而平衡社会经济的单向度发展现实。
城市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城市开始投入城市文化建设,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档次。
文化基础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文化基础设施要满足相应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的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增加的人口规模因素。只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才是人们进行有效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但一些地方注重建设与形象,忽视使用效率。有的文化设施不方便城市居民出行,使用效率低;有的注重硬件建设,缺少相应的软件投入,使用价值有限。因而,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使用效率与效益,发挥好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应有的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要对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长期规划,不但布局合理,而且长期使用,方便城市居民出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可以通过多方式、多平台、多层次不断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与发展一些文艺团体,举办一些文化节目与活动,尤其是琴、棋、书画、舞蹈、传统艺术等活动,让人们积极参与,展现并发挥各自的才艺,营造良好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情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鼓励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空间与内容,让居民乐于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城市文化的发展能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城市具有一定的文化吸引力才会增强人们的向心力。一些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活动较少,形式单一,居民参与度低。因而,要鼓励文艺团体的文化活动开展,提高居民对城市文化的参与度,发挥居民建设城市文化的热情,提升城市文化的共创氛围。
城市文化建设中,一些城市开始注重本土地域文化的发展,突显特色,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应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凸显主题,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尤其通过整合地方性的旅游、人文、休闲等特有资源,充分提升媒介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资源少的城市应开放思想,结合本土发展新文化产业,凸显城市文化的差异化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是文化与发展的融合过程,既要注重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也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入一些好的传统文化以丰富城市文化内容,同时与时俱进鼓励优质本土地域文化的发扬,增加现代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档次。
新型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要根据城市的优势,合理规划,扬长避短,发挥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新型文化城市,加速“中国梦”的全面实现。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技工类培训,让其能够在城市找到发展的途径,能够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鼓励文化培训投入,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观念与意识,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技能与水平,养成共建城市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居民的学习习惯,努力定位学习型的城市坐标,多方位、多途径地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唯有提升城市居民综合素质,方能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才是城市形象构建的长期之道。文化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的发展是基础,城市居民的文化提升能加速城市文化进程,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好文化旅游、文化娱乐、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产业的发展,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要发展网络文化产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平台,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支柱性经济产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化精品是城市形象的展现,能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提高城市品位与档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多产出适合时代潮流与地方特色的时代精品,积极鼓励文化精品产出,加大文化精品投资与开放,形成多样精品产出格局。文化精品既要长期规划,也要落实项目,加大创作扶持力度,生产更多的时代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加强品牌营销,借用新媒体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进行文化品牌的宣传,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文化精品与品牌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创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繁荣。丰富文化创作门类,保障传统优势文艺创作发展的同时,积极借助科技发展网络文化、动漫、影视等,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加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产出更多的现代文明,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多方的协调发展,要形成包含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的城市综合整体发展规划,多方并进,综合发展。只有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方能保障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又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的繁荣能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同样促进经济的发展。借助信息化促进城市文化的高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年8月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包括83个市、区,20个县、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综合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合理规划,兼顾综合发展。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吸收各方建议,包括专家、政府、大众等多方意见,同时也要兼顾好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关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规划。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尤在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多出精品,打造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文化动力。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支持,文化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兼顾文化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水平。[本文系2013年池州市社科联课题:“城镇化进程下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格局构建——以池铜一体化推进为例”(项目编号:A201309)]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