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分析

2013-08-15 00:45冯磊磊强盛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媒介政治

冯磊磊,强盛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主流媒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只有真正把握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遇和挑战,才能让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能量。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一)拓展了资源,丰富了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因为受多方面的制约而导致传播的教育资源和内容十分有限,新媒体以其自身开放性的特点,传播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使师生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从而在无尽的资源和内容中接受熏陶和教育。此外,新媒体以其自身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优势,向人们提供众多如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电子论坛、博客、手机报刊等资源,其中不仅包含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及各种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国际国内形势等内容。

(二)极大地拓展了育人空间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被禁锢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之上,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习、沟通和交流,极大地限制了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灵活性。新媒体打破了限制,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真正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限制,同时互联网以其自身资源优势和速度优势向他们方便快捷地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支持下,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得以广泛传播和宣传,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查阅大量的资料而得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丰富了、方法创新了,同时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扩大了,也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

(三)提高了实效性

新媒体通过图画、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传播信息,有利于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从而调动人们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趣味性和自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和魅力。另外,新媒体为人们创造了一种虚拟的交往世界,人们彼此之间交流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心理防范也有所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师生更容易进行内心深处的交流和沟通,因为减少了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尴尬和紧张,受教育者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教育者可以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提高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发展速度快,它以其方便、快捷、充满趣味性的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产品早已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对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教育场所不仅是局限于课堂,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形式,开拓了课堂教育形式的新空间,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扩展到宿舍、餐厅、运动场所甚至某些娱乐场所等大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来随时随地的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从而由原先消极被动地强迫学习而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发学习,这就使得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提高了。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传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量信息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各种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以极其自由的状态进行着,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这一特征从另一层面又反映出信息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不仅传播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进步趋势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也会传播一些违背时代发展潮流、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消极落后的信息,许多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不法集团和个人,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快捷、方便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一些消极落后、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党和反人民的论调,从而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让他们丧失是非判断能力,迷失自我,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树立,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二)所营造的虚拟性空间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通过网络手段以其虚拟性特征创造了一个信息传播和人际交流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充斥着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大学生逐渐把自己局限于信息—理论中,而脱离了对现实的求证探索和对实践环节的体验。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理论脱离现实、脱离实践,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状况,不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最终大学生所获得的理论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很多大学生以匿名或绰号的方式进行交流,加上有的人道德素质较低、责任意识淡化,为了某种乐趣或是不纯的利益目的,利用新媒体随意发布或传播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质疑,从而引发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交流过程中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也可能蔓延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导致大学生对现实交往中的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三)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大都还承袭着那些相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机制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变革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等方面更是缺乏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质性的突破,从而使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媒体发展的诸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速普及给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新媒体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陌生的,需要尽快地培养起正确合理使用新媒体的观念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去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从而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要健全和完善新媒体信息监控体系,借助道德手段和法律手段,净化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的现代技术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信息,让使用者能够在极其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大量丰富的信息内容,但是,新媒体在传递的信息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逐步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控体系,为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信息内容的传播创设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及时发现并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新媒体环境,真正做到传播精华,摒弃糟粕。同时,要借助道德手段和法律手段,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就要制定符合新媒体发展特点的道德规范,引导和约束新媒体使用者的行为,这不仅能够培养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精神,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并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新媒体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要加强新媒体的立法工作,推进法制化进程,以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新媒体使用者的行为,达到净化新媒体环境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在新事物面前,那些盲目守旧、不愿做出改变和适应的人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排斥的态度。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崛起对那些“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代表着现代教育手段和方式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挑战,更代表着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如果在新时期想更加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敢于和善于接受和了解新媒体的挑战和机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转变观念,积极提高自身技能和业务水平。当然,新媒体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产生积极影响,还会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自身的智慧去客观地认识它、分析它、进而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加强学习和锻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素质较高、业务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三)学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媒介素养是每一位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要求大学生拥有选择、辨别、表达信息的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应用信息的能力,即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校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转变教育和教学的理念,这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任。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投身实践的机会,不仅鼓励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得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等理论性的知识和方法,还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所获得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等理论性的知识和方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理论性的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37-38

[3]蒋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媒介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