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博维 万雪莎
1990年之前,新闻图片一直都处于文字的从属地位,报纸版面都仅仅追求“图文并茂”。1990年8月19—26日,我国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银川召开,会议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摄影传播理念。自此,我国新闻摄影开始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但“图文并茂、两翼齐飞”这一理念是当年针对报纸这种平面媒体提出的,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新闻图片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这要从新闻图片的传统特性与功能说起。
1.新闻图片具有瞬间形象性。这是新闻图片独有的特殊个性,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形象优势。这一独特性,使其形象具有强烈的见证感。这样的形象用于传递新闻信息,能够以浓郁的现场气氛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图片捕捉到的一些形象成了历史的永恒瞬间,凝固为人类发展历史的足迹和见证。
2.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新闻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地向受众展现了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而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需要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需要调动受众的感情,直达受众的内心,引起受众心灵深处的震撼,进而引起新闻报道预期的社会反响。如此,才能将新闻图片的纪实性发挥到极致。
3.新闻图片具有情感表达的特性。新闻图片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但是作为新闻图片的作者——新闻摄影记者,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新闻图片体现了摄影记者的选择,表面上来看,是对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从拍什么到怎么拍,突出什么,遮盖什么,其实整个过程都是摄影记者主观意识的作用。
4.新闻图片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前三种特性都是一般的摄影图片都具有的,而新闻图片又不同于一般的摄影图片,它是新闻消息的一种形式,是为了帮助人们及时了解世界的新变化进而及早做出应对措施的手段。因此,新闻图片同其他种类的新闻消息一样,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真实性、时效性。
1.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感染力。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直观的形象,比文字更能让受众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使受众与摄影记者达成共鸣,进而加强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感染力。比如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即使文字记者把现场的具体情况描绘得如何逼真,也不及一张新闻图片直接呈现灾难现场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图胜千言”。
2.舆论监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受众对于新闻图片的真实客观性有一种共识。新闻图片特有的纪实性、客观性以及画面感染力,与文字配合形成传播力量,在社会上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直接对社会或者目标人群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增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准确性,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成千上万的连续的新闻图片能够动态追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3.提高受众审美需求。在新闻摄影中体现人文精神是新时代的受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表现。人们在观看新闻图片的时候不仅仅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和追求,而是加入自己的感性、理性思考,比如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等的思考。而在新闻摄影中,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表现。
新闻图片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这些特性与功能,或者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受众对新闻信息有这样的需求,新闻图片才得以催生。而人类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传统的媒介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人们对多种多样的信息的获取,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赢得人们的青睐,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早已不同于以往,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媒体浪潮中,新闻图片又面临怎样的机遇?需要应对怎样的挑战?
数码相机替代了传统的胶片照相机,按下快门捕捉画面的瞬间,一张照片也就“生产”出来了。而由于网络的发达,新闻图片的传送也非常便捷,摄影记者可以直接用电子邮件把新闻图片传送出去。除了生产、传送的效率大大提高以外,新闻图片的保存技术也更加科学。2010年1月,北京日报社数字图片库系统集成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扫描或电分方式把过去留存的大量珍贵的见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胶卷底片转化为数字图片,然后建立大容量数字图片库,并且在总库下设立若干子库,按照不同功能实行分库管理以便于对曾经的新闻图片的再次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报纸开始与网络合作,新闻图片的时效性随之大大提高,数量也快速增加,其发布方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有时还会设置一定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新闻图片的阅读氛围,这样一来,受众就能更直接、便捷地接受图片信息。甚至一些报社开始尝试新闻图片视频化,比如新华社曾经制作的八集系列节目《汶川记忆》,这种传播方式可以给后期编辑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新闻的传播效果的到强化与增值。
先进的技术只是给新闻图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受众对新闻图片日益渐长的需求才是其兴盛的内在推动力。受众获得新闻消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早在电视媒体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文字消息已经开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了,除了对新闻事件具体的描述,受众还希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新闻现场。
再现新闻现场的方式除了新闻图片,还有新闻视频。新闻视频是动态的、连续的,可以更加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再加上现场的声音,更能给受众可信的感觉。而新闻图片却是静态的、瞬间性的,并且没有画外音。新闻视频的存在对新闻图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了解了新闻视频的动态美,也要看到新闻图片的静态美,并且新闻图片具有“余像”的优势。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受众在看完新闻视频之后,会对事件发生的过程有一个完整并详细的了解,却很难对其中的某个画面还留有印象,即使有,也未必是摄像记者想传达给受众的情感体验。而新闻图片却可以做到,因为它是静态的画面,当受众看过一眼之后,脑海中必定留有“余像”,而这个“余像”就是摄影记者期待受众接收的情感体验。
拍新闻照片、视频已经不再是只有专业记者才能完成的事情了。计算机、手机的普及,让很多普通人也可以随意捕捉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和视频,并且他们更热衷于把自己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到网上。而他们一般都只会考虑新闻图片的新奇性,而不具备专业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因此经由这些非专业摄影记者首发的“新闻图片”常常会侵犯别人的隐私,严重的还会污染网络环境。如此一来,非专业摄影记者的存在不仅“抢”了专业摄影记者的饭碗,并且其随之带来的恶劣影响会进而降低媒体公信力。
市场需求的扩大不仅会催生一些草根摄影记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仅仅是为了偷懒,有的专业摄影记者不顾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原则,利用一些软件对新闻图片照片进行过度的后期处理,有的摄影记者甚至在还没有“亲见亲闻”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象直接合成一张所谓的新闻图片,比如曾经传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新闻图片如果失去了真实,就无异于一般的摄影图片,而有些初始目的就很恶俗的虚假新闻图片甚至还不配与一般的为了表现人生百态而进行后期加工的艺术摄影相提并论。
新闻消息的真实,分为细节真实、总体真实。新闻图片也属于信息,因此也应该分为两层。对于新闻图片来说,总体真实也许不难达到,只要传达出该向受众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就够了,然而关于新闻图片的细节真实的标准却各有说辞。比如摄影师戴蒙·温特拍摄的一组新闻图片,它是以阿富汗战争为主题,并且获得了报纸类图片故事的三等奖,然而这组照片却备受争议,就是因为戴蒙·温特使用了 iPhone 手机的特殊效果。有人认为这组加上了特殊效果的新闻图片根本不能算得上“新闻摄影”作品;而戴蒙的支持者则认为,特殊效果的使用类似于闪光灯的使用,如果拍照时可以打闪光灯,为什么拍完之后就不能给新闻图片加上特殊效果呢?
笔者认为,新闻图片还是原生态比较好,除了最基本的给新闻图片去除污点、补光等操作,其他操作还是应该严格禁止的。因为新闻信息就是明天的历史,具有纪实性。试想一下,如果以前的老照片也加上了效果,我们会不会责怪当时的作者,剥夺了我们感受真实的新闻现场的权利?
新闻图片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而新闻事件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美好的一面就有阴暗丑陋的一面,也自然就无法避免一些尺度过大的图片。比如人体裸露照,很难判断这样的新闻图片是摄影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还是仅仅为了让新闻事件更加“真实”?其中,最饱受争议的是尸体照,摄影记者是否太过于在乎表现真实而不顾受害者家属的情绪?
笔者认为,此类照片点到即止就好,不必过于特写,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尊重。摄影记者表现“真实”过了度,反而大大降低了新闻图片的传播感染力,因为受众对其的恐惧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冲淡对事件本身的关心。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方式也随之革新,只要这种革新不停止,新闻图片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就不会停止。但笔者相信,人们总是能够利用好自己创造的工具和技术,因此,只要新闻图片被善加利用,不仅能够造福社会,新闻图片本身也能够形成一个规范的行业,进而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1]田彩霞,朱颜.iPhone+软件:新闻摄影面临挑战[N].中国摄影报,2011-02-18.
[2]叶用才.实现报纸照片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关键和手段[J].新闻与写作,2011(2).
[3]李永峻.新闻摄影与人文精神的打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4]鲁鹏.经典影像背后的智慧——读《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J].中国记者,2012(1).
[5]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新华出版社,1999.
[6]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