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632)
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王 华
(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632)
海外华文报刊从初创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是海外华侨华人交流沟通、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其间经历三次高潮,地区分布几经流变,不同历史阶段特点各异,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华文报刊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华文报刊;海外;历史研究;现状研究
海外华文报刊是指主要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所创办的以中文为载体语言的报纸和期刊[1],本文研究对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不仅能启迪侨智、开通风气、传播信息、促进商贸,而且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支持祖国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与建设中影响广泛而深远。
海外华文报刊肇始于19世纪初。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与米怜在广东高鹤(今鹤山)人梁亚发(又称“梁发”“梁阿发”)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成为华文报刊的发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先生在其《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曾高度评价它为“华文报纸第一种”,并认为它是“我国有现代报纸之始”[2]。但严格说来,这份月刊还只能算作一份华文杂志。而海外最早的华文报纸,应数美国印刷商人威廉·霍华德于1854年4月22日在旧金山创刊的《金山日新录》。该报先是每周两期,旋即改为周刊。至于最早的华文日报则是1856年12月由来自广东开平的司徒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创办的《沙加缅度新录》,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份华文日报,也是第一份由华侨创办的报纸,它比向来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日报——香港的《中外新报》还早两年,但该报只刊行两年就停刊了。
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是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分不开的。就报刊的性质而言,华文报刊最初大多由外国传教士为宣传基督教、西方的科技、社会制度而无意开始,逐渐发展为商品性、政治性的传播媒介,进而为民族自身求生存发展服务,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改革开放之中,海外华文报刊所起的宣传推动、沟通联系的作用功不可没。就办报人来说,也是由外国人发展到华侨,而后则大多为华人(或华裔、华族)。由于早期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力量薄弱、文化水平有限,而西方传教士对于当时封闭的中国情况不熟悉,急需华侨华人的帮助与语言沟通。华侨华人在跟随西人办报过程中通过学习提高,民族意识逐步增强,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本民族语言的华文报刊。海外华文报刊创始之初,本意是为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搭建一个表达乡情、开启侨智的平台,后逐渐向经济联系、政治诉求方向发展。正如霍华德在《金山日新录》创刊号上阐述了办报宗旨:“利商贾,资见闻,达舆情,而通官事。”[3]
早期的华文报刊由于经费不足、受众狭小、易受所在国政治风波影响等客观原因,大多存在时间不长或处于断断续续状态。以美国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创办的主要华文报刊为例,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国华文报刊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记唐番新报》、《萃记美华新报》、《华美新报》、《文宪报》等近20种,但大多是创办不久即停刊或不满1年停刊,报刊名称变动也十分频繁,说明早期华文报刊的不稳定性。其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是《唐番公报》,其间几度易名甚至停刊,前后延续长达28年[4]。由华侨独资创办、存在时间长、影响也较大的正规海外华文日报,就要数薛有礼于1881年2月在新加坡创办的《叻报》,它存在了51年,于1932年3月停办。《叻报》成为研究战前新加坡社会以及华侨华人的珍贵史料。
东南亚一带是华侨华人传统聚居地,也是华文报刊的发源地,随着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华文报刊也随之遍地开花。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海外华文报刊曾出现过三次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夕(1815年-19世纪末)。这一阶段从传教士传教、通商到改良派与革命派利用报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促使海外华文报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版的《特选撮要每月记传》等,就是为了向中国人传教,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寻找市场、推行殖民政策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海外华文报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跳出了宗教刊物的范畴,向商业性质的报刊转变。
第二次高潮是在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19世纪末-1942年)。随着华侨民族意识的增强,外国人办的华文报刊逐渐为华侨华人创办的华文报刊所替代,这是海外华文报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而此次转变正是以华侨薛有礼1880年在新加坡《叻报》的创办为标志。随后,华侨相继创办的报刊有:日本的《开智录》,新加坡的《星报》,槟榔屿的《槟城新报》,菲律宾的《华报》、《岷报》,美国的《隆记报》、《金港日报》等。19世纪末的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也推动了华文报纸的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高扬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旗帜,大力宣传歌颂祖国抗战,无情地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暴行,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雄劲号角,为祖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5]。这一时期,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力量有了较大发展,华文报刊随之兴旺起来。不仅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报刊大增,美洲、欧洲、非洲的华侨、华人聚居地区的报刊数量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十多年间(1945-1960年)。1942至1945年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华文报刊的主要分布区域东南亚一带,华文报刊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日本投降以后,华文报刊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原有的报刊纷纷复刊,并且还创办了一批新的报刊。从1945至1959年的14年时间内,东南亚、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出版的华文日报总共有200种,期刊有223种以上,总数更达423种之多[3]。这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由日本长期的文化禁锢的新闻封锁导致华侨对外界信息的迫切需求的短期释放、华侨华人关注祖国的政治命运、中国新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邮电通迅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共同促成的,其势之猛超过前两次。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华侨身份向华人身份的转换、东南亚各国对华侨政策的变化,海外华文报刊一度遭遇不少挫折但又继续发展,又迎来一次新的发展高潮。
一方面,华文报刊的服务对象有所转移。随着双重国籍的废除,华侨大多加入居住国国籍,华人的本地化进程加强,许多华文报刊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华人服务的出版物,陆续转变成主要为当地华人、华裔、华族甚至为居住国所有民族服务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华文报刊的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受到国际上反华、徘华浪潮的影响,大批华文报刊被迫停刊,在一些华侨、华人众多、华侨报刊业发达的东南亚国家,华文报刊已经很少甚至绝迹。而北美洲等地由于华裔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华文报刊的数量有显著增加。华文报刊的地区分布由东南亚地区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相对集中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两个地区。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华文教育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外共有华文报刊490种(不包括各种会刊、校刊、网络杂志),主要分布在五大洲的40个国家和地区。按地区分,亚洲仍然是华文报刊的重要中心,共有200种,而北美洲是华文报刊的另一个中心,仅美国就有128种,是世界上华文报刊最多的国家,其中有1/3为大陆新移民所办,加拿大华文报刊33种(有说37种),大部分为新移民所办。其他地区华文报刊情况为:欧洲有44种(有说56种),拉丁美洲28种(有说南美洲65种),大洋洲52种,非洲有6种(至1999年有47种)。进入21世纪,海外华文报刊达500多种,日报100多种,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刊近200种[6]。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海外华文报刊在中国大陆新民的推动下出现了又一个新的高潮发展趋势。
海外华文报刊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根据2011年在重庆召开的海外华文传媒论坛的学者统计,至今在海外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0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逾200家,各类刊物近300种[7]。其中马来西亚槟城的《光华日报》创办于1910年,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是办报时间最长的海外华文报纸,仍然在东南亚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海外华文报刊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互联网以其时效性、交互性、便利性、跨跃时空及免费获取等优点迅速占领传统媒体的阵地,与此同时,海外华文报刊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繁荣期后,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经费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部分报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更多的华文报刊则是积极探寻经营之道,以策略求生存,以产业谋发展。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一些华文报刊开始向多媒体方向转变,努力将挑战化为机遇,既发行印刷报纸,又出版电子版,有的只出版电子版形式。欧美国家为华侨华人高素质新移民主要集中地区,当地经济科技发达,华文报刊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尤为突出。1991年,由北美留学生在英文《中国新闻文摘》的基础上创办起第一家网络华文期刊——《华夏文摘》,很快就发展成为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华文电子周刊之一,至今已出数百期,每期平均1.5万字,编辑人员分布在6个国家的20多个城市,通过互联网完成编辑工作。1993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中国留学生刊物《威大通讯》创办了电子版(季刊),内容除校园活动外,还经常刊登诗歌、散文、娱乐、健康信息等。1994年初,在美国肯塔基州中国留学生创办《未名》中文双月刊,分别出版印刷版和电子版。与此同时,纽约州立大学中国留学生创办中文双月刊《布法罗人》电子版。1994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著名网络学术打假学者方舟子创办了中文电子刊物月刊《新语丝》。1999年,一个全面介绍最新美国移民的网站“美国华文移民大全”开通,可供华人免费上网查询有关移民的各种信息。紧追其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也相继产生了各自的华文网络报刊[8]。在互联网信息门户网站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印刷型华文报刊也开办了信息门户类网站,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服务,如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菲律宾的《商报》,澳大利亚的《澳洲日报》、《自立快报》,奥地利的《奥中资讯网》 (中、德双语版)等。
此外,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为海外华文报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二,全球范围掀起“汉语热”、“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举办中国文化年、侨务系统的文化中国、亲情中华等慰侨活动及各类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为华文媒体的发展打开了全新格局。各国华文报刊纷纷增加中国报道的版面和分量,有关华人经济生活动态、所在国经济动态、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受到华人圈和主流社会的关注。以西班牙《欧华报》为例,在华文报刊中较早创办自己的网站——欧华网,并针对新老移民的需求开辟“华埠动态”、“华人时评”、“留学移民”、“商务法律”等几十个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的栏目,发布电子版欧华报,在葡萄牙、英国等国分设子网站,积极与国内商团与政府部门联系,搭建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商贸联系合作平台,特别是欧华论坛互动平台的创设,使得网站日均点击量过10万,网络用户遍及世界各地,其影响力从西班牙扩展至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巨大,为传统华文报刊如何面对挑战、增强自身发展做出了榜样。
综上所述,海外华文报刊历经3个世纪,历史久远、作用重大,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华文报刊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认真分析华文报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机遇,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华文报刊这一平台有效地沟通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从而构筑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拓展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3.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47.
[3]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316.
[4]赵晓兰.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发展与特征[J].编辑之友,2002(1):48-50.
[5]任贵祥.华侨第二次爱国高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34.
[6]王士谷.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1-32.
[7]刘虎.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73-78.
[8]曹丽薇.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3-26.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Press
WANG Hua
(Jinan University Librar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China)
Overseas Chinese press has nearly 200 years of history from its initial establishment to now.It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communicating within overseas Chinese and sprea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ess experienced three climaxes,and it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lso changed several times.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its development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new era,the overseas Chinese press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verseas Chinese press;history;status
G210
A
1008-178X(2013)02-0170-03
2012-12-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资助;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科研项目(52701031)。
王 华(1972-),男,广东广州人,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暨南本科教学》责任编辑,从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整理、开发、研究、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