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优化重组研究述评

2013-08-15 00:52李晓菁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者学术大学

李晓菁

(广东药学院人事处,广东 广州 510006)

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内部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最低层次的组织。传统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由此,改革创新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成为学术界近年来针对大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但就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依然存在结构单一、形式趋同、运行不畅、职能褊狭、自主权缺乏等主要问题。

1 国外对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大学基层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约翰·科森在《学院和大学的管理》一书中提出要以科层组织来构建大学组织结构,管理大学的组织结构时不必拘泥于形式,应多借鉴和采用企业和政府先进的管理技术。亨利·明茨伯格在《五种组织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组织五种基本组织结构:简单结构、机械结构、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矩阵结构,根据不同的环境、规模及变量的不同排列,但并未提及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辛西亚·哈代研究了巴西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比较分析了职能科层和矩阵结构的不同功效,研究了跨学科组织结构在大学中的重要作用。西·昆斯著在《剑桥现象》一书中也对大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0年代剑桥大学成功建设了第一个科学园区,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作者经过对现有成果的分析,认为自由主义政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剑桥现象的发生,优惠的政策是促使剑桥科研发展的保证,而科研发展是通过鼓励建立新的教学科研单位实现的。上个世纪90年代,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提出高等教育工作按学科和院校单位构成纵横交叉的模式;高等教育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规范和价值观,形成学术信念,它们从工作组织及其伴随的信念产生各种关系;学科和院校单位通过国家、市场和学者的协调形成复杂的学术系统。

国外学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结构设计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对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还需要学者们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 国内对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涵和特点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指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在这个概念中“组织”是指由多位成员组成的有一定目标、结构和职权的正式团体。“学术组织”主要指通过加工高深知识并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等职能的组织。“基层学术组织”是相对于学校这个“高层”和院(系)这一“中层”而言的最低层次的学术组织[1]。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和管理层人士的认同。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应具备合理的人才梯队、恰当的学科布局、优化的学缘结构、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完备的制度保障等特质。浙江大学杨明教授还指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具有四个特点,即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学术组织、是研究并传递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是以教授为主体力量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学术组织、是一个致力于追求自由自主自治的学术组织[2]。

2.2 对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

针对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长江大学高等教育所研究员胡成功对全国231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组织结构类型缺乏多样性,部分大学分层不当;组织体制趋同,刻板呆滞;组织职能褊狭,缺乏活力;组织运行不畅;组织建设措施不力是当前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有学者认为科研与教学分离的国家科技体制、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职能定位、以教研室(组)为基本结构形式的传统基层学术组织体系和计划体制下中央集权性质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的长期存在及其“惯性”影响是形成当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4]。

2.3 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优化重组策略的研究

胡成功研究员在2003年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初步思路,即充分认识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改革高校权力模式,创新高校学术组织结构,致力于基层学术组织的多样化与灵便化[5]。陈何芳博士和陈彬教授结合多方面访谈意见,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给它更大的权力与自由,为它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条件;另一方面要克服组织惰性,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使它成长为有机的、柔性的、持续创新的学习型组织。文军、石磊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学术领袖的资格和能力认定、首席教授的职责及绩效标准、评价标准及评价信息来源、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也有学者针对不同类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情况进行研究,袁广林认为研究性大学可以从跨学科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以及网络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基层学术组织改革[6]。郭丽君提出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建立一种教学职能与科研职能相对分离、相对稳定的二元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能够较好地承担起大学的各项职能,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对大学的需求[7]。

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1 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概念的界定存在缺陷

目前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正式组织,这个概念是依据古典管理理论而来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正式组织,强调组织中的职位,而忽视组织中的人。针对这一不足,行为科学注重研究组织中的人,提出了“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企业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而组成非正式的集团或团体。大学强调办学自主,学术自由,因此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设定应注重需要而不拘于形式,除院系、教研室、研究所之类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外,还应有研究中心、研究组、实验室、论坛、沙龙等各种形式的组织,这些组织中有正式团体也有非正式团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概念中也应包括“非正式组织”,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置应逐步多样化,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3.2 缺乏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是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大多集中在高校的管理层,他们在基层学术组织优化与重组的实践过程中分析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解决的方法和计划。这种针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往往只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提出的策略,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保证其科学性与普及性。这类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性、经验性的层次,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专著。

3.3 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省属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学术组织发展形式,而现有研究大都从整体上论述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问题,或者针对研究型大学论述学术组织建设问题,没有针对省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深入探讨。

3.4 对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缺少典型案例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也将逐渐成为热点。布鲁贝克提出,大学说到底是一种底部沉重,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矩阵是这样运动的:它依靠许多基层的创新;依靠劝说和自愿而不是命令进行的创新;依靠静悄悄地渗透院校边界的变革。树立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将成为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的新起点。

[1]陈何芳,陈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2(4):48-51.

[2]杨明.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8-70.

[3]胡成功.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38-46.

[4]方海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6):97-100.

[5]胡成功.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8):59-63.

[6]袁广林.论我国研究性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3-6.

[7]郭丽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0(1):47-49.

猜你喜欢
学者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