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文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对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合著的《教育生态学》是大陆第一部教育生态学专著,作者把环境生态学的视角移植到宏观教育系统中,借用了生态学的理论分析教育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对教育的影响[1]。1992年,任凯等也出版了一本同名专著,试图借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较深入地分析教育现象[2]。2000年,范国睿出版了一部《教育生态学》专著,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前两位学者的成果有所突破[3]。2006年,吴林福的《教育生态管理》对主体,环境,信息,课堂生态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4]。以上著作从生态的视角研究教育现象,开拓了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展了教育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教育研究的工具,提高了教育研究的效度。
将教育生态理念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则始于本世纪初。2007年8月,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5]。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将新《课程要求》解读为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和教学环境“生态化”。并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6]。之后,陆续有关于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建设的文章纷纷发表。如赵攀的《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式》[7],熊美华的《生态化外语课堂整体教学探索》[8],陶瑀的《创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9]等。这些学者的论述对于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侧重于教育生态研究的宏观层面,对于微观层面的论述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探索。另外,相关研究并没有从教育学立场思考生态学对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从教育学立场着眼是教育生态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10]。
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视角,在阐述教育生态及生态课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继续推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之后,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并形成了不同分支。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发生的前提是已有的概念与新信息发生冲突,个体经历不平衡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动态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换言之,知识的获得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11]。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强调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指的是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20世纪初,生物学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泛化或渗透到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人们能够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问题,包括高等教育问题[12]。教育生态学是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研究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结构[13]。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微观结构,是以学生为本的多维互动、开放生成的教学生态模式。健康的课堂生态必须遵循生态链法则,保持课堂生态各因子平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使教育真正实现个性化和终生化。
“生”是生命,“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生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的观点。生态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的和谐自由的生长发展。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己任,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应试教育的模式让英语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破坏了课堂生态的平衡,大大影响教育的质量。良性的生态课堂的建设首先要制定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应由传统的语言技能培训提升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原来的语言知识的传授扩展到学习策略的培养,促进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适应今后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是事关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只关注教材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计划的按时完成,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违背,与社会需要脱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认识活动的规律。新型课堂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精选”,既要适合社会的要求,更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兴趣需要等选择教学材料,因材施教,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强化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4.2.1 文化教学的渗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上,结合学生所学的素材,插入对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去在预习的时候先搜索整理,也可以与我们母语文化进行对照,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2.2 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目前部分大学英语课堂采用了演示型多媒体模式教学[14]。这种模式的英语教学能有效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丰富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课堂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大环境,接触英语原版电影,英语歌曲,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参加网络论坛,分享英语学习心得和乐趣,并用英语即时聊天,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原声英文电影的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纯正的语音,地道的表达,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3 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创设情境,进行反复的练习。因此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口语大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角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实际运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环境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15]。生态的课堂环境包括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和合理的师生生态位。课堂物理环境包括教室颜色、光线与照明、噪音、温度、班级规模等教室环境要素。安静的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应尽量减少降低噪音。教室的光线要明亮柔和,教室的颜色设置要温馨舒适,给师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另外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因此应控制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此外,除了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合理的师生生态位也是营造生态课堂环境的基础。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互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使教学和学习互促互利,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生态课堂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这就需要教师应创设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行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比如本人在教学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外星人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分组,每组编造一个与外星人相遇的英语故事。故事内容必需包括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如何遇到外星人以及相遇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在上课时让每组的发言人讲述这个故事或由该小组将故事表演出来。最后让大家选出最具有创意的故事和最佳表演组等等。通过这样给学生设置情境,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在课程的开始阶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地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老爸英明》这篇课文是一幕短剧,在课文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比如戏剧的各种分类,剧本的结构等,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仔细分析舞台说明,揣摩各个角色的语言,分别把课文中的三场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为了把戏剧中的内容准确、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认真学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表达会主动查字典或寻求帮助,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同学都把台词背诵下来,有些同学在表演时还增加一点自己的东西。这种受内在求知欲的刺激,亲身体验,重新解释信息,并与他人合作交互学习体现了积极的元认知。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去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越多,他们就会更多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时,也就更有可能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检验。而过去仅用一张期末试卷或四六级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单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有机结合。尤其是要重视一直被忽视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估。可以为每位同学建立一个学习档案,记录该同学入学时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通过多种方式对每位同学进行综合考察。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师生双方调节教学或学习策略,共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科学,良性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生成,互动合作的生态课堂。
“学生中心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不仅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而且结合课堂实际教学,在课堂生态各环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吴林福.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1):3-7.
[7]赵攀.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41-142.
[8]熊美华.生态化外语课堂整体教学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98-99.
[9]陶瑀.创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J].安徽文学,2010,(11):140-142.
[10]王加强.教育生态研究方式的进展与反思[J].理论经纬,2010,(11):26-29.
[1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23-127.
[13]Leather, J.&J.Van Dam.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14]崔岭.多媒体投影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角色探析[J].外语界,2004,(2):12-15.
[15]陈芸,王志国.基于师生互动合作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J].教学新探,2011,(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