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这句教育口号,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亦可看作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工作的人是有待培养的人,工作需要的人是培养成功的人,转化的机制是教育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有对象、有目标、有手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丰富而精辟的内涵,有必要加以澄明和揭示。
广义地说,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工作的人。但需要工作必须要有工作的本领和能力,教育就是赋予人工作本领和能力的活动。裴斯泰洛齐就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可证之不诬。
需要工作的人是尚不具备工作的本领和能力,需要教育培养、开发的人。人的本领和才能不是先赋的,而是后致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开发出来的。如果学校不能赋予学生这种本领和能力,就不能实现由需要工作的人向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化,教育的使命和担当就没有完成。需要工作的人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心理、思想、品质、个性等都有待完型和成熟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按照著名教育家叶至善和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是一个类似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生长的培育过程,而不是工业生产的加工过程。就是说,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塑造,必须顺应规律,“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韩非子)才能取得好的培养效果。需要工作的人是职业期待人。人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化的过程。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的个体接受教育的结果,是人立世生存根本。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谋生之准备”提供帮助和指导,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特长、有品行的社会人、职业人,即“工作需要的人”,使他们充满自信的面向未来生活。
诚然,即便没有经由教育培养的自然人,也会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找到养家糊口的事做,或谋得一份安身立命的差事。但由于缺乏教育背景,没有知识铺垫或技能特长,他们工作的质量或薪酬水平都是最差的和极低的。因为他们还是“需要工作的人”,只能接受工作的选择,而不能选择工作。这就是人们必须接受教育的逻辑。因为当且仅当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能力以后,他才能转换成“工作需要的人”,才有本钱、底气和资格去挑选工作,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更高的薪资和生活的质量。更不必说,教育还有使人精神提升、素质儒雅、修为得体等人文濡化的功能。
工作需要的人,是指经教育培养后,人由需要工作的被动化存在变成了工作需要的主动化存在的人。换言之,工作需要的人是指能胜任工作的人,可独挡一面的人。这样的人是事业的中坚、企业的核心、单位的骨干,事业仰仗他们而成功,工作因为他们而精彩。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有了对工作的选择权、话语权。工作需要的人是工作所依赖的人,岗位所期待的人。这种适岗善任的人力资源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在人才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这样的人才更加弥足珍贵。工作需要的人还必须是敬业爱岗的人。工作固然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但并不需要恃“能”傲物,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的人,并不需要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自以为是的人,这样的人对工作的危害远甚于对工作的贡献。所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工作需要的人”,决不仅仅是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还必须是高素质人才,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和应有担当。
总之,“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作为一句朴实而经典的教育口号,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转换过程和生成路径,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科学界定与精彩描述。它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应有职责和根本担当,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内在呼应和落实诉求,做到这一点,将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功绩与建树,是职教人的最大荣光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