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建
(西南大学 a.法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中居于核心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在当代中国,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以下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道德等价值文化为基础和依托的,它承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构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挖掘、继承、弘扬这些系统文化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优秀的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传统的因素,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思想基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存在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土壤。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形成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鲜明体现为与时俱进。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恰恰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彻底的开放性,能够始终反映、体现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然有要以随时代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世情、国情、党情为立足点,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现实土壤。恩格斯曾强调:“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然要求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切合新的时代主题、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正是基于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遵循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存在,它的发展取决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它必须体现中国社会各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从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的规定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体系,自然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所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实践基础。如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脱离社会现实,成为空中楼阁式的空洞理论体系,它就不可能具有任何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不可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体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必须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适应,必须同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相适应,必须同中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实相适应,必须同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相适应,必须同中国各阶层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的多层次性相适应,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现实所决定的,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逻辑起点与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要注重其独特的民族性,任何企图割裂文化相连性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过几次否定文化民族性的论调,其结果只能扰乱人们的思想,阉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我们不打自垮,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是值得深思铭记的。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寻找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强调“德行天下”,以德治国,注重个人内心修养,提倡“发奋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情怀。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思想来源。
思想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往往是与世界交往活跃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为了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我们要以坦荡胸怀来虚心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充分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广泛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我们民族文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也必然要在这种文化交流交融中汲取营养、借鉴吸收,这样才有助于原有的价值冲突不断得到消解和调适。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其鲜明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的核心,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指向。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其主导和统领的地位,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坚持原则,区别对待,正确引导。所谓坚持原则,就是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因此,不能有半点含糊;所谓区别对待,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应当有明确的区别。我们抵制和批判的主要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大多数是认识、教育问题,通过耐心的、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解决。对于后者的抵制和批判也不能靠简单地说个“不”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给予科学具体的分析,找出其错误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并从反面或其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自己;所谓正确引导,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在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样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道德体系整合。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思想道德上忽视了差异性和多样性,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思想观念多样化背景下的整合是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它强调多样性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使丰富的多样性统一于共同性之中,在共同性中体现多样性。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以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在主导性中体现多样性,在多样性中把握主导性,使社会朝着稳定、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无疑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但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总是需要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的多次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只有遵循了以上四方面的原则,才能最终得以培育形成、深入人心和积极践行。
[1] 张书林.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兼解读十八大报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J].理论建设,2013(2).
[2] 黄蓉生,白显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
[3] 张伟.国外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4] 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探索,2013(4).
[5]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思想的基本原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8).
[6] 郑洁,陈金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
[7] 张永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的同异之辩——十八大对如何凝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回答和理论贡献[J].前沿,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