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辉,胡柳娟,吴晓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明显。针对现阶段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五个统筹”,把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党中央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坚定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很不一样,致使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当前,全国各区域人均GDP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人均GDP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正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东北地区次之,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以2010年为例,东部地区人均GDP突破45000元,几乎是中、西部地区的2倍,并且差距将持续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各区域的积极推进,出于追求高效益的目的,各地区不仅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新型产业和新工艺,在立项过程中忽视了地方特色优势,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建设和产出导致产业结构趋同日益强化。当前区际产业结构趋同和地区分割现象只是局部性的,但是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控,将延缓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甚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遏制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始终。目前我国各地区依然无节制的滥用资源,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无限空间,但是也制约着人类对环境的侵犯行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是各区域的中心任务,在这个特定时期,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关系状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变得更加迫切。
“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1]由此可见,统筹区域发展就是把东、中、西和东北部的发展看成一个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使各区域内、区际间的要素能多向流动,形成东、中、西部大发展的整体合力,由此作为加快现代化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21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促进区域统筹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战略部署。
1.重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工作首位。从近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西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繁荣西部地区经济的关键。西部地区可以利用天然的区位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旅游业、规模化资源加工业等,把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以西部特有的农牧业为基础,调整农牧业结构,重点扶植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发展面向国内国际的特色农牧业和效益农牧业,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实力。
3.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西部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自2000年起,国家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支持西部高校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优秀人才支援西部教育事业,实施各项留人计划、加大科研投入等,启动“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2],进一步动员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大力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把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高度重视和优化发展教育,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切实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多项重要战略举措。[3]
东北老工业地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摇篮,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东北地区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统筹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振兴东北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的台阶,从宏观思路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加快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新的市场体制机制引导下,如果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和体制机制模式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难于成功的,“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5]只有大力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创新观念,才能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市场体制、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创新,从而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此外,国家实施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要遵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6]切实加强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7]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性向内涵型转变,这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着眼于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在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上下大工夫,注重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6]加大新技术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8]此外,中央财政在一般转移支付时给予适当资金倾斜和部分税收优惠,减轻了部分地方的承受压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5]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扩大开放领域,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靠近东北亚国家及地区的优势区位,“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吸引国内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5]政府在吸引重点项目、企业和行业等方面和鼓励边境贸易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充分利用广阔的海外市场,不仅可以使东北地区接触较前沿的技术,使东北地区产业吐故纳新,有利于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昔日雄风,而且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其它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带动力。此外,东北三省之间在相互开放,扩大贸易领域的同时,要加大与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地区实行开放政策,西部地区实行全面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东北地区经济腾飞,中部地区这片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处在区域发展战略的边缘,沦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从属地位,2004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中部崛起”至今,围绕“中部崛起”主题制定了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
1.大力推进中部地区重要产粮基地的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大粮食生产力度,逐步解决重要产粮基地粮食流通领域的各项历史遗留问题,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商品率;切实完善对种粮农民的财政补贴制度,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具购置补贴。要积极推进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大力在农村推行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重点扶持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9]中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中部地区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条件,利用这一便利的比较优势,使得“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共中央认为,“中部地区应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9]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实行东中西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拉动中部地区发展。
3.确立重点经济区域的发展,培育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以离武汉市100km范围的城市为半径的密集型城市群,总面积达6.1万km2,近年来,武汉城市群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乡规划等多方面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心带动城市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以及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是中部地区较成功的区域性经济城市群。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区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三市的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及乡镇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区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技实力,当前长株潭城市群正大力推进交通、能源、生态、信息、环境规划的“新五同”,努力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都市群。此外,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形成中西部相互协调联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地区率先发展,保持东部地区强劲发展势头,率先实现东部地区的现代化,不仅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又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对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加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东部地区发展的任务。东部地区可以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降低国际贸易输出成本,增加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体系,形成产业的集聚,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同时,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撑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该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较大的都市圈,重点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胡锦涛指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0]目前,国家重点培育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等,以大城市为依托,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区域发展模式不仅在局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整体区域,而且还可以增进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度和相互补充度。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长三角地区区域产业整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长三角区域发展产业格局;打破地区封锁和城乡分割,优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市场环境,实行工商联手扩大商品流通的范围和领域,改进商品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各城市沿江靠海的地域资源,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珠三角都市圈位于我国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凭借党中央、国务院从投资政策、经济技术协作、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逐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京津冀都市圈以京津唐为中心,其辐射功能不仅涵盖三北,而且遍及内陆各地区,是我国核心经济区域之一。京津冀都市圈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比较发达的现代知识性服务业为支撑,采用“点—轴”发展模式。
党统筹全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解决当前我国“矛盾突显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顺时之举,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在当前阶段,大力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导向的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社会投资向东部集聚,东、中、西部地区两极分化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刺激了市场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市场的分割和区域的无序竞争,国家整体国民经济水平进一步下降。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出发,根据各区域发展特点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和宏观调控,把各层次的区域发展统一起来,统筹兼顾、综合思考。通过统筹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新型综合经济区等,促进各资源要素跨区域的自由分解和流动,实现各资源要素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保证区域的均衡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高”[11],消除制约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瓶颈因素,达到资源在各区域间的优化配置,“把推进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缩小三大主体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使我国整体区域发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达到社会发展的长期公平和效率,最终实现空间的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内容,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统筹中、东、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延续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各区域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能不能妥善解决区域问题、能不能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发展步调、能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人奔小康,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最现实、最直接的系统化问题,是要长期坚持解决的难题。胡锦涛强调,“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12]贯彻和落实区域管理法规体系,合理运作区域管理程序,完善和改进区域管理政策和方法,维持区域互动格局良性运行等都是统筹区域发展要处理好的问题,又是统筹区域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统筹区域发展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长期要重视和加强的能力。只有增强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才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将区域间的问题和矛盾转化为强大的区域竞争力,维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而为实现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腾飞和中国崛起的提供良好的契机。
胡锦涛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党全国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1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社会和谐要求要妥善协调和解决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其它社会矛盾也得到合法、合理处理,统筹区域发展就是通过解决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问题,达到整体区域和谐的目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统筹区域发展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区域的发展状态是统筹区域内和区际间的和谐发展,各子区域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折射和体现,社会的和谐要通过统筹区域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统筹是达到整体社会和谐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1]温家宝.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5-03-05.
[2]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系的通知[Z].2002-05-1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R].2007-2-14中办发[2007]9号.
[4]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08.
[5]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24.
[6]温家宝.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8-05.
[7]胡锦涛.考察吉林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5-17.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75.
[9]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53,502.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2007-10-15.
[11]李含琳,魏奋子.中国统筹区域发展能力评估和提升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5.
[1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EB/OE].(2007-02-15).http://www.gov.cn/test/2007-10/10/content_77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