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
诗歌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待:首先,作为自然语言的文本,它代表一组根据自然语言中的某个层次横组合规则联合起来的单词。而作为诗歌文本,它则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意义符号系统。于是自然语言中符号的约定性特征与在诗歌里符号的肖似特征之间所产生的张力是诗歌文本最基本的结构矛盾。洛特曼在研究文化运行模式时,区分出了以线性方式组织符号的离散性编码系统和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符号的连续性编码系统。洛特曼认为,“诗歌就是诗人用离散性符号——词语创造出来的文本。但这个文本却具备了连续性符号的性质。”[1]
我们知道,文学文本是具备高度排序特征的文本,用语言学术语来说就是在纵聚合和横组合上的排序。而诗歌作为具备强烈表达模拟性功能的文本,主要是在纵聚合时起决定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整个系统可以简化为相似机制和差异机制。这在诗歌里有更广泛的特征。在自然语言里没有联系的元素,也就是不同的结构或是属于结构里不同的层次,在进入到诗歌语言里就可能形成对比或对照。在一个或几个结构层次上排序就意味着在另外的层次收打破这种顺序。在诗歌里,语言意义的实现分布在各个层次所有元素功能实现的自动化与反自动化的过程里。
重复是诗歌里的重要手段,节奏重复一直以来被视为俄语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在罗蒙诺索夫改革引入了韵步这个概念之后,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交替出现是文本被视为诗歌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诗歌理论的不断发展,就诗歌韵律分析的必要性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实际上,韵律分析对于大多数读者并没有用,仅仅是提供了读者感受文本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诗歌文本被看作是对某些规则实现的同时又在破坏,以及在此过程中它们之间相互张力产生的重复与非重复。
在诗歌结构里,每个层次都是由一对具有相反趋势的结构机制来组织的,其中之一是结构常量,使意义自动化;而另一个则是反自动化,要使结构成为一种特别现象。诗歌文本的每个层次都有着双层结构,文本与系统的关系不像在一般语言里那样简单,而是充满矛盾与张力,这就使得诗歌的意义变得极为复杂。我们要了解诗歌意义的本质不是要克服这种双重性,而是要在诗歌的各个结构层次上了解这种双层的、功能相对的机制。每个层次的双层特征可以表现在结构元素不同种类间的矛盾,比如在韵律层中表现为节奏元素、音韵元素以及语义元素之间的张力,或者在单一的结构体系比如在音韵体系中表现为实现了的和没有实现了的之间的矛盾。此外,一个元素的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张力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声音与音素,音素与字母。
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诗歌语言上,将语言学的许多方法引入诗歌研究。因此,语言手段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是形式主义探讨的热点,而对诗歌如何在各个层次上用各种手段技巧来造成新奇的感觉,制造陌生化的效果也是形式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洛特曼的结构文艺学理论一方面是对欧洲结构文艺思想的继承,比如对索绪尔语言观,然而他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与西欧特别与法国的结构理论家们是不同的。他的文学理论收建立在两个紧密相连的基本概念之上,即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而正是在1970年,洛特曼的《艺术文本的结构》一书出版。该书提出将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研究一切建立在自然语言所构成的第一模拟系统基础之上的第二模拟系统。洛特曼在1972年出版的《诗歌本文的分析——诗歌的结构》中并没有用传统诗歌分析法,他巧妙地规避了诸如文本社会功能,读者的领悟与心理反应,而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将诗歌文本作为一个单独的,内部独立的整体来看待。洛特曼回答了人文科学领域内一个难题,也就是运用一个确切的方法论,使用一套特定的分析法则是否会限制一个研究者的创造潜力。洛特曼从来没有否定艺术文本的多种功能。并且一个文本如若有特定的艺术功能,它也必须同时具备政治、道德、哲学等其它功能。然而,洛特曼认为要将一个艺术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能将它进行割裂的观点是错误的。洛特曼强调的是在进行整体研究之前,必须研究文本的不同方面,这是先于整体研究的。具体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他认为研究者无论是情愿与否都不得不选择这样或那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研究限制到“从第一个词到最后一个词”能使我们找到作品的内在结构,艺术构造的本质和信息。洛特曼指出,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有三个可能的领域,即文本内部研究,文本之间的研究以及文本与文本外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而第一种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结构分析是将艺术作品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在这种分析里,文本并不是其组成元素的机械简单相加。每个元素只有与其它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并且与整个文本的结构整体关联时,才能够实现自身。这就是列维-施特劳斯指出的:“结构具有系统的特征,组成它的元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便会改变其它因素。”[2]
诗歌是的意义体现在其复杂的结构。诗歌的思想必须通过充分的结构来实现,结构之外不存在意义,对于读者或观众而言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一首诗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意义体,这意味着进入一首诗的内部结构,语言里的元素就是由连接、对比、对照等复杂的系统来联系。在语法结构里缺乏相似特征不可比较的单词、句子、表达在诗歌里却能够比较,形成对照。
诗歌要获得自己语言是复杂的,它一方面建立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但又不能等同于它,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有意义。诗歌的意义是充满矛盾的。首先,由于自然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则,也就是说它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不能随意更改的。然而语言规则的限制对于诗歌的可组合能力构成了影响,也就是说伴随着语言限制的增多,信息量也同时下降。所以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戴着枷锁在跳舞”,它是不自由的。我们会认为诗歌是用无限的冗长与重复构成的信息量极低的文本。然而,60年代的匈牙利学者Ivan Fonagy的实验结果表明,诗歌文本的侧重率最低,也就是出乎意料的地方最多,所以信息量最大。为什么对于诗歌额外的限制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明显提高了文本元素的新意义呢?
洛特曼将文本定义为 “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的携带者”。所谓完整意义,在洛特曼看来,并不意味一个固定的、完美的终结意义。因为尽管文本接受者极力要赋予文本一个完整的意义,但不管怎样这个意义都具有未完成性。文本具有传递、保存和产生信息的功能。不同性质的文本可以在同一个或不同的层面上碰撞、交流和对话。“文本解码的过程尤其复杂,不存在一次性和终结性,这个过程不仅会产生新意义,而且这个新意义的产生如同雪崩一般,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3]因此,诗歌中可释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诗歌的意义。韦勒克认为“诗歌的意义与上下文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字不仅具有字典上指出的含义,而且具有它的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的味道。词汇不仅本身有意义,而且会引发在声音上、感觉上或引申的意义上与其有关联的其他词汇的意义,甚至引发那些与它意义相反或者互相排斥的词汇的意义。”[4]这就是说,诗歌世界不仅有其自身的词汇,而且有其自身的同义词与反义词系统。比如在诗歌的某个文本里,单词“love”可以是“life”的同义词,而在另外的文本里可能是“death”的同义词。所以诗歌里单词并不等同于它自己,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反义。比如在茨维塔 耶 娃 的 诗 句 : “Жизнь—его место,где жить нельзя”“Дом —так мало домашиний” 充分体现了诗歌里单词的意义充满了悖论。
诗歌意义的获得要考察在各个层次上的重复和平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各个层次上元素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重复有时意味着差异,在一个层次上的相同有时加强了在另外层次上的不同。在诗歌最低层次音位学层次上音位的重复始终是用某种特殊的方式遵循某种规则,但诗歌音乐性的获得往往是以张力为代价。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过,当词汇成为一种习惯,如同衣服会变旧。普希金也曾经说过,押韵会老去。然而,单词的声音可以更新,尽管其语素构成并未发生改变。诗歌的艺术结构反映在各个层次上,我们不能人为地将诗歌分成表面上缺乏艺术性的一般语言部分和有艺术特性的部分。
洛特曼诗歌本文分析是他构造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洛特曼认为,诗歌的意义在于诗歌文本中不同结构、规则和倾向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诗歌的目的不仅仅是新奇的手法,而是描述对于世界的看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我的认识,诗歌旨在将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但是若不了解诗歌的机制和内部结构想要了解诗歌的特性是不可能的。洛特曼将诗歌当做一个符号系统,相对于作为第一语言的自然语言是第二语言。自然语言中的好意味着正确,也就是符合某种规则。而诗歌创作过程的正确与好却是两回事,有时可能很相似,有时却是背道而驰的。这是因为自然语言只用来传递信息,而它本身却不承载信息。而诗歌的结构是包含信息的,必须时刻抵抗某种自动化。
也许一切由文字记载的批评,其存在的基本谬误就在于它假设了一种固定的或者绝对的感性基础。所以,对于诗歌的解读多半也是一种感性认识。尽管洛特曼能够尝试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诗歌的意义仍有许多遗憾,但毕竟这是人文学科前进的方向。
[1]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5.
[2]Claude Levi-Strauss,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Plon:1958:306.
[3]康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文本[J].当代外国文学,2005(4).
[4]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