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churen语用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15 00:49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境交际

江 玲

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在其系列文章中逐步形成了他的语用学思想[1-4],并阐释了以他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学派对语用学新的理解,即把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综观”(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any aspect of language)。1999年,Verschueren的《理解语用学》一书再次更加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语用综观论”和“语言使用即是语言选择”的顺应论,标志着Verschueren语用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该理论提出后,在学界,尤其是语言学领域引起很大反响。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将语用学认为是语言学分支的观点,把语用学界定为“对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the cognitive,social and cultural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大大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视野,使语用学不再只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帮闲学科[5]114。另一方面为语用学构建了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语用学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外语教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Verschuren语用思想的核心观点

《理解语用学》一书集中体现了Verschueren的语用思想,围绕该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语用综观论”、“语言顺应论”以及“语言选择论”。

(一)语用综观论

语用学的研究传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Leech和Levinson等为代表的英美学派,另一类是以Verschueren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学派。英美学派的语用学家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把语用学看作是和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研究课题仅仅囿于指示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等具体的语言现象;而以Verschueren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学派认为英美学派对语用学的界定范围过窄。Verschueren认为,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都可以从语用视角看作是顺应某一功能需要的选择,因而都可以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对象[4]。在Verschueren看来,语用学既没有像语义学一样的基本分析单位,也没有具体的、特定的外部现实作为对应的研究对象,因此并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关于各种语言现象的一种功能视角或综观(pragmatics a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是对语言各个层面所作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的解释。也就是说,语用学与任何类型的形式-意义关系都是相关的[5]75。

(二)语言顺应论

Verschueren认为,语言选择的实质就是顺应特定的语境因素,这种语境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4]76。其中,交际语境主要由交际双方、心理世界(ment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质世界(physicalworld)构成,而语言语境由语言信道(口头和书面)和语言语境(上下文)构成。作为语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信仰、愿望、动机或意图等;社交世界主要包括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社交场合和社会制度以及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物质世界中的时空指称也是影响语言交际的重要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这些语境因素并不是先在的,而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动态生成、并不断变化的。交际者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根据具体的语境资源选择特定的话语形式,同时又通过特定话语形式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去改变、调整现有的语境资源。说话者就是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实现语言选择和语境资源选择的相互顺应。

(三)语言选择论

Verschueren认为,言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4]55-56。 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社会、地域变体之间。选择的原因可能是语言内部,也可能来自语言外部。Verschueren认为,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特点:(1)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可能层面,涉及语言交际过程中对符号系统、交际渠道、语码、语体、语篇、句法、词汇、语音等的选择。(2)说话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也选择语言策略。(3)选择并不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不同的选择表明不同程度的意识凸显程度。(4)选择发生在话语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而且两者对于语言交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5)选择具有强制性,语言使用者没有选与不选的权利。一旦交际开始,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必须做出选择。(6)同一语境中,不同的选择所具有的交际效果是不相等的;(7)特定的语言选择总是伴有其它的可能选项。语言选择的实质就是顺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环境,从若干可能的话语方式中做出合理的选择,达到交际的成功[4]56。

Verschueren的语用思想以 “语用综观论”为指导,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本质,揭示了人类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大大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Verschuren语用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用综观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历来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打好扎实的词汇基础、扩大词汇量,一直是外语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众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语用学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语用教学环节,通过给学生讲授一定的语用知识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词汇知识。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强调语言使用的各个层面都渗透着语用因素,包括语言使用中的词汇构成,例如英语构词中的派生关系就存在明显的语用限制。Grateful和 ungrateful、just和 unjust之间是派生关系,而且后者是由前者加前缀“un”构成,这种派生关系是由社会规范体系所决定的,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更强调“grateful”、“just”这样的具有正面意义的词汇。除此以外,构成否定意义的前缀“un”通常是附着在表示评价意义的词根上,在构成反义词的过程中,如果词汇中本身已存在和该词意义相反的词汇,为顺应“省力原则”,该词根附着“un”构成反义词的情况在词汇中就不存在。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词汇构成的语用规范,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构词法中的基本规则,构筑英语中的新词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语言顺应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启示

语用学与翻译结合而成的语用翻译成为近年来新兴的翻译理念。在翻译过程中引入语用理念,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指导翻译实践成为翻译界人士的共识。而在众多的语用学理论中,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不仅将翻译理论纳入到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而且动态顺应也为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6]47。

翻译像其它语言活动一样,也是一种信息交流、语言选择的过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包括文本的取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7](20)。一方面,译者要在宏观层次上动态地顺应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在微观层次上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翻译技巧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要求学生除了在微观层面注意词汇、句式、语码、语体的选择外,还要在宏观层面顺应原语的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语境,达到语用效果的等同(pragmatic equivalence),尽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感受,提高翻译质量,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语言选择论与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恰当、得体和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8]44。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尽管有些学生语法知识牢固、词汇量丰富,语音、语调也非常好,却仍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屡屡失败。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发生语用失误。Thomas认为,语用失误大体上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9]。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选择论,语用语言失误主要是语言结构选择的错误所致,而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没能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所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语用失误,都是由于说话者的错误选择使得语言表达不得体、不礼貌,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为避免语用失误,除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恰当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语用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根据场合注意何时说话、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既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说话策略,说出符合恰当场景的话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Verschueren的语用思想综合了以往各家的语用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语言交际的本质,使语用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该语用思想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外语教学实践,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该理论和外语教学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入和加强,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将会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1]Verschueren,J.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 guistic Adaptation [M]. 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In J.Verschueren et al. (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1-19.

[3]A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C].In A.Kasper (ed.),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Vol.V.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39-148.

[4]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7]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

[8]姬小玲.从语言顺应看二语习得中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4(2):91-111.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跟踪导练(三)2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