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明
最近10年来,日本媒体在对华报道上面呈现出一种“群体失范”现象,特别是主流媒体针对中国的过度的、不客观的报道导致了日本民众对华感情的恶化,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日本报业极其发达,据世界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其中有7份在日本。按照发行量来排名,《读卖新闻》以每天1000万的发行量雄踞榜首,《朝日新闻》紧跟其次,每天也有800万的发行量,《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产经新闻》发行数量也相当惊人。主流报纸的发行量高达6 900多万份,相当于每个日本家庭都拥有一份报纸。同时,主流媒体为吸引年轻读者,都开设网站,比如在读卖新闻的数据库中,利用关键词“中国”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00-2010年来,读卖新闻对华报道次数由10 745次增加到17 396次,对华报道的次数呈现迅速递增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召开,读卖新闻对华报道激增至15 396次,说明读卖新闻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人的对华好感度近10年来不断降低,据日本非营利性组织NPO的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人的对华好感度已经有70年代的70%降到现在的20%,日本主流媒体针对中国的偏向性报道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对日本新闻媒体对华报道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中日关系变化的信息,能够为我国对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972年9月,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朝日新闻》在头版头条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了整版报道,怀着对侵略战争的赎罪感和发达国家的优越感,日本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改善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日本媒体大量增加涉及中国的负面报道,通过渲染炒作,狂轰滥炸式的报道来抹黑中国,并且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刺激国民的“民族主义”意识,为日本所谓的“正常国家化”制造舆论。
首先,网络传媒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成为社会舆情的新发源地,其作用影响巨大,绝不可等闲视之。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对舆论导向的影响作用极为重要,日本政府也把网络舆情当作制定对华外交政策的主要参考。成立于1999年的网络论坛2チャンネル,其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 170万人,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10,也就是说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人是该网站的利用者,其中,20-50岁的利用者占81%。每次重大的社会事件,比如奥运会的召开、世博会的举行、毒饺子事件都能第一时间在该网站看到大量的评论。但是网站提交评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由于发帖者知识层次、视野和对华态度的不同,其对华舆情的差异特别大。
其次,利用中日间的热点问题炒作,提高发行量。传统媒体对中国舆情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研究其报道特点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也是当务之急。据世界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其中有7份在日本。每天的发行量高达6 900多万份,相当于每个日本家庭都拥有一份报纸。庞大的发行量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各大报社为了抢占市场,注重新闻报道的眼球效应,而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社会导向作用。
再次,报道内容的高度“趋同性”。日本报纸、电视、网站的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新闻热点高度统一。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从首相官邸到政府各个新闻部门,从地方自治团体到行业组织都有记者俱乐部,这造成了媒体消息来源相同、口径统一。记者俱乐部还有内部规定,某个消息是否发表、如何发表、哪些能发表、哪些只做参考等等,要按新闻发布者或俱乐部的规定行事,违者将被视为异类。
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比如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美国的CNN、日本的NHK等都是老牌的国际传媒,在宣传各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几乎都是多语种、分时段,甚至是24小时不间断进行舆论宣传。在重大国际事件中,能够明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及时地表明自身的立场。
同这些国际大牌传媒相比较,我国的对日传播媒体屈指可数。广播机构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家,杂志只有《人民中国》一家,报纸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北京周报2、3家,国内传媒巨头CCTV中近年来开通了多个语种频道,唯独没有日本频道。在重大国际事件中我们不能抢先登陆,受制于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国际传播当中的声音还是太微弱。传播效果的不到位和国际认同度的偏低等,是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多管齐下,丰富对日传播的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对日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对我国国家政策,外交方针和对日宣传的重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国家电视台,国家级报刊,各大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除了国家政策的宣传之外,媒体还应考虑宣传改革开放之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重视日本媒体驻华记者的作用。境外记者分为特派记者和常住记者两大类。特派记者是针对重大国际赛事等而临时增派的记者,有专家把他们成为“伞投式记者”,他们大多数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甚了解,但是他们一般又是各个大型传媒的权威,他们传回国内的报道被当成权威,造成许多日本人对中国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境外记者达到近5 000人,2010年4月份,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透漏来自境外547家媒体的3 306人将对世博会进行追踪报道。如何让他们能够把上海城市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世博会最美好的一面传播给世界,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及时向他们提供翻译,导游,城市解说等信息,防止因为语言等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发挥在日华人的正面影响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在日留学生,日籍华人、华侨的作用。他们是反映华人素质的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华人。近年来在日华人成了犯罪代名词,日本媒体在报道在日中国人犯罪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2010年1-2月,日本第二大新闻媒体分别在其网站上连续4期就在日华人犯罪进行了报道。并非日本社会不存在凶杀,偷盗,欺诈等犯罪案件,但是日本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是用显微镜来看待在日华人犯罪,不断把原罪的镣铐套在在日华人的脖子上。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由驻日使馆牵头,组织留学生在重要媒体上发出我们的声音,积极对恶意宣传进行反击。
新闻舆情调查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社会受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是把握舆论方向的风向标。信息时代,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强大。研究日本对华舆情的变化,能够及时把握住日本对华关系的变动,能够为我国的对日外交政策提出有效的针对策略。由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日本必然要维护其在亚洲的“领袖地位”,日本媒体自然会在舆论上制造声势,“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的提出就是很好的证明。为此,中国媒体应该加强对日传播,及时、准确、全面地推介中国的观点和立场。
[1]郭可.境外记者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国际新闻界,2009(2).
[2]李新立.倾斜的新闻伦理与错位的新闻报道[J].当代传播,2006(6).
[3]郭可.国际舆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1).
[4]内藤康.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中国[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4(12).
[5]日本朝日新闻在日华人专题 [EB/OL]http://www.asahi.com/special/kajin/
[6]前田弘子.中国の対日政策[J].PHP综合研究所,2008(1).
[7]祝华新.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中国网,2009-01.
[8]林晓光.日本对华战略文化形成的社会舆论机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