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样式的文化基础

2013-08-15 00:49:04林木阳
关键词:魏晋文学作品时期

林木阳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小说、诗、词等文学体裁在这一历史时期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它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分离出来,探寻文学的本质和特点、分类与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佛教在中原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在探寻新的文学意义的同时完善了之前的文学体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分为建安文学、两晋文学和南北朝文学三个时期,历时400余年,不同时期的文学也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文学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其多样性也得到极大的完善。

建安、正始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开端,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家,最为重要的便是“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还有女文学家蔡琰。此时正值三国争霸时期,群雄并起,各路豪杰都在历史舞台上一展雄才。同时,常年的兵荒马乱也使得普通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纷争为主题,文风多悲壮而刚健,史称“建安风骨”。正始文学通常指魏朝后期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便是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山涛、王戎、阮咸。魏朝后期,司马氏掌权,黑暗的政治和恐怖的统治手段使得大部分文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进行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如实地反应了现实,与建安文学相比,更多了无奈与嗟叹。

两晋文学可分为东晋文学与西晋文学。东晋文学的文学作品更多的对语言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追求对仗、繁缛之美。作品大多以为贫寒庶士鸣不平、抗议政治垄断世袭为主。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便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从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入手,将其升华为文学至美的境界。西晋王朝对文学不甚重视,但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大家,最为著名的学派便是“太康文学”,没有建安文学的雄心壮志和正式文学的忧愤深思,但更多的追求抒发个人意志,追求文笔的绚丽,代表文学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文风,南朝多反映人民纯洁安详的生活与爱情,而北朝文学则大多反映兵荒马乱下的民生疾苦,文风狂野刚健。此时最具代表性便是南北朝民歌,这些与当时南北迥异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产生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逐渐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规律,他们逐渐掌握了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加入到文学作品中,并且体现出对文学作品强烈的驾驭欲望,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这一规律被熟悉地掌握,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中,鲁迅在评价这一时期时曾称其为“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自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首先,文学自觉性大大增加。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自觉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指的是文学从学术的范围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文学这一科学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产生了多种载体,同时更加呈现出对审美意义的追求。从这方面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学的地位逐渐上升,由以往的附庸上升到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以往带有功利性的描述逐渐脱离世俗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文学的政治性被极大削弱,而文学创作也逐渐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个人行为,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自由地抒发情感和生活体验使得文学家们的性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传统的儒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轻视。文学家们的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大都走个人抒情的路线,为唐诗的繁荣做了铺垫。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体裁更加细致,五言古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七言歌行体的历史地位得以确立,为唐诗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其次,文人集团的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受到了社会上的重视,文人们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参与文人集团的交际也成为提高自身身份的高雅活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人集团便是建安时期的“三曹”。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交流对文学的发展与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促进了文学的兴盛,也使不同文学集团的文人们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了新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也使得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产生的文化基础

(1)玄学的影响。 “清谈”,又叫“玄言”、“清言”,是指当时兴起的辩论玄学,最初的玄学以谈经论道为主要形式,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讨论内容的丰富,辩论的话题也逐渐深入到社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活细节到宇宙人生,下至山水药酒,斗捷驰辩,成为“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谈”主要以“三理”,即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为议题,“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为理论指导。 这一变化的产生,源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以来对儒家思想的反抗,使得当时的文学家们在追求自由和解放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向往。儒家思想一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影响,君臣父子间的纲常伦理,仁义忠信的思想教育成为僵化的教条,统治者御下的思想武器。文人们要想冲破这些理论的束缚,首先要创造利于变革的理论。因此《周易》中富含矛盾思想和辩证法的理论受到文人们的青睐,而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也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中,将文学作品视为体现作者个人角度的艺术行为,并且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之为不朽盛事。而在音乐方面,嵇康也著作甚丰,在其名作《声无哀乐论》中,对以往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极大的批判,因为儒家思想中将音乐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自然之声,能够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无教化科研。在绘画方面,谢赫主张“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利用逼真的人物形象代替以往的画像石。在书法方面,书法家们也用“飘逸飞扬”、“情驰神纵”的行书、草书、楷书取代了工整的汉隶,将线的艺术演绎到了顶峰。

(2)士人们对风度的追求,使内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对正始文人何晏,《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中写道:“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而在《世说·文学》注引《弼别传》中描述王弼:“通辩能言”、“少而察会”、“可与言天人之际”。嵇康则“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看者叹曰苏苏潇潇,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文人们字标风雅,肆意而为,不但追求志趣的高雅与思想作风的洒脱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更将仪容的美与内在气质表现出来。这种性情洒脱,因情而作的诗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情感上,都与两汉时期功利性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媒介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也将文学载体由传统的竹简转变为纸张。纸的发明,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文学家们的思维创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人们摆脱了笨重的竹简,采用轻薄的纸张时,人们才可以突破有限的竹简对文字写作的空间束缚,将心中的思想一口气将其挥洒在纸上,尽情地落笔。在纸张发明以前,竹简的制作过程极其不易,而素帛的成本又极其昂贵,文人们在写作之前往往需要再三的斟酌每一个字,打多次腹稿,将每一个字都考虑好之后再落笔成文,而一旦出现文字笔误或思路有所变化,竹简的修改范围又极其有限,每一次的写作大多是一次性的,难以改动和重复。因此,这时的作品往往篇幅较短,篇幅较长的作品如 《上林》《两京赋》《子虚》也多以排比成文,缺乏结构变动和一气呵成的畅快之意。纸张发明之后,写作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观,纸张成本低、使用简便,使用者可以随意书写,将其思想尽情地呈现在纸上,能在完成之后多次修改,逐字逐句进行揣摩。而且,纸张较竹简相比面积更大,作者可将其思想呈现在一纸之上,保持思路的连续,保持文章的流畅。文学家们可以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灵感和心理创作冲动更快速简洁地书写开来,使作者的思想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与传统的竹简相比,纸张更加轻便,在使用和传播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通过轻便的纸张便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进行轻松的传递,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为畅通。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即书信体文学呈现出高度发达的状态,书信形式的交往诗也多了起来。

四、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引起了社会各层的巨大震动,众多名寺古刹、佛塔石窟充分证明了佛教对中原社会的巨大影响。其对文学方面的影响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今生今世,并无往生来世之说;佛教传入后,带来了三世因果的思想,用因果报应来解释众多现象,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刘义庆的《幽明录》、王琰的《冥详记》等。其次,故事题材的增多。佛经中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如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故事“鹅笼书生”。第三,四声的发现和反切的产生。依颜之推所言“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中,梵文的发音也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结构,分析出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四声的发现,陈寅恪认为与佛经的转读有关。除此之外,佛学的传入还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使文人们的观点更加多样。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体现了古代文学的时代自觉性,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我国古代文学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若水.玄学背景下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3).

[2]吕宗力.谶纬与魏晋南北朝佛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罗宏梅.魏晋南北朝文论特征探析[J].文艺研究,2011(3).

[4]白瑜.魏晋南北朝早婚成因分析[J].武汉文博,2008(1).

[5]李永玲.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J].文学教育(中),2010(10).

[6]张荣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格局和发展趋势[J].史学月刊,2010(10).

[7]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之儒家思想倾向[J].求索,2011(2).

[8]向天华.主体人性的张扬与美的勃兴:魏晋玄学对美学的影响[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魏晋文学作品时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晋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