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会先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一般认为,明王朝从中叶就已开始步入衰落,但对于具体时间则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从英宗“土木堡之变”,有的主张是从嘉靖年间,有的提出是从万历年间。笔者认同最后一种说法,并试图从万历年间“平播”始末来解析明王朝的衰落。
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号称万历年间三大征战之一的“平播之役”爆发。平播战争虽然以明王朝获胜,杨应龙自杀身亡,播州“改土归流”而告终,但从战争的起因以至战争的过程中,无不反映出明王朝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各种危机业已凸显,所以,从平播战争的始末已经可以略窥到明王朝衰落的痕迹。
明王朝的财政危机自洪熙年间已初现端倪,万历年间日益严重。战争中将明王朝财政窘况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军费粮饷问题。万历二十七年,明王朝认为播州杨应龙叛逆迹象已现,遂调派前兵部右侍郎、曾巡抚辽东的大将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率师讨伐杨应龙。既然要讨伐,就要解决军费粮饷问题,但国库又拿不出钱,李化龙颇为头疼,为此多次上疏。在李化龙的《平播全书》中,有9道上疏谈的是军费问题。一是欠粮饷的问题。二是增饷的问题。李化龙认为,今值地方多事,必须“请尺籍,募苗兵”。鉴于播州兵不下十四五万,李化龙指出“宜集兵二十万”[1],而要新募劲兵则必须增饷。为此李化龙大发感慨:“夫二十万兵岂易集,饷岂易供给?”[1]三是如何解决粮饷的问题,这是李化龙上疏的主要目的。国库空虚,对此李化龙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建议就是不择手段去筹借。纵然如此,军费仍是不足,战争进行过程中,李化龙不得已又几次上疏催兵饷。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平播战争中,明军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播州兵如何强大,而是自己的费用没有着落,由此也可以看出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已到了何种窘境。
明代中后期政治上的危机开始出现并日益严重,这在平播战争中也有所显现。
首先,战争暴露出官场的腐败。各级官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贪赃枉法者比比皆是。关于当地官员的腐败成风,李化龙在其《平播全书》中也多次提到。如梁山知县徐博卿以醉为节,以吏为师,告状非钱不行,采木入贿即免,醉生梦死,废事殃民。地方官员的腐败是导致杨应龙叛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战争暴露出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最初体现在播州的归属上,是引发杨应龙叛乱的原因之一。播州地区原属四川省管辖,但贵州省的执政官员以及朝廷的一部分官员却极力主张将其划归贵州,四川省的官员与其在朝中的支持者坚决抵制,于是,上至朝廷,下至川黔两省,一场激烈的关于播州的管辖之争开始了。川黔两省之所以力争播州,无外乎是利益所在。播州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乃至社会的稳定,对西南地区都至关重要。贵州在嘉靖年间取得了对播州军事上的节制权,但播州在行政上仍隶属四川。这种军、政分离的体制不仅使播州土司两头受制,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川黔两省的矛盾,两省对播州军政统一权的争夺更趋激烈。
再次,战争暴露了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杨应龙之所以敢于反叛,并在战争初期取得一些胜利,与当地民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部分民众对播军的支持,其根由在于明政府的剥削过重。所以说,这场战争的发生也是播州人民与政府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明初赋役较轻,社会还比较稳定,但自嘉靖年间起政治就开始衰败,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民间反抗事件时有发生。万历年间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国本之争”后,万历皇帝“怠于朝政,勇于敛财”,并大兴土木。是时,播州土司杨应龙在万历十四年、十五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先后四次向朝廷进献大木,总数约200余根。[2]如此繁重的负担,自然不会由官员承担,而是转嫁给了播州人民,所以播州人民深受采木之苦:“时播州人士,谈及采木,莫不哽咽。”[3](P534)
明王朝的军队在建国初期还是比较强大的,然而,随着政治危机和财政窘况的出现,军队中的种种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些问题在万历年间的平播过程中显现无疑。
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下滑。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明王朝的军队曾天下无敌,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然而这种强大的战斗力却没能持续,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役”就暴露出明军战斗力的下滑,这种状况在平播战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平播战争中,明军配备有火炮类武器,其武器装备相较于播军,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在军队数量上,明军也占上风,投入的兵力达24万,播军的具体数字还不能确定,大约是十四五万,这还包括夸大的成分在内。然而,在武器装备、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明军在战争中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屡遭惨败。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十六日,播军抢占乌江关、河渡关,明军大败,童元镇部三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出,平播各路兵马无不胆战心惊,畏缩不前。后有人将平播战争中的“乌江一役”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笔。平播战争最后在海龙屯结束,但仅仅攻打这个方圆二十余平方公里的屯堡,24万明军就耗时50多天,从四月中旬始至六月初六结束,从中可窥见明军战斗力的下滑。此外,从双方的阵亡人数也可做出判断。
其次,是军队不够协调、团结。这种状况的表现之一即为有令难以立即执行。比如,明王朝为彻底消灭杨应龙的叛乱武装,曾下令在朝鲜征剿倭寇的名将刘珽南征播州,但与杨应龙关系密切的刘珽却违令迟迟不到任,为此明神宗和兵部多次催促斥责,但刘珽依然托病不出,弄得朝廷恼怒万分,李化龙也极为恼火。刘珽不出征,平播之役难有胜算,所以李化龙不得不延缓出征日期,并亲自到刘珽处进行劝说,刘珽才最终答应出征平播。这一事件说明明王朝在军队的调度、协调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最后围攻海龙屯期间,李化龙怀疑贵州的水西军通敌,竟下令让水西军撤离,致使水西军上下心怀不平。战后在论功行赏时,李化龙对贵州方面的表现评价很低,在其《平播全书·叙功疏》中对时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的贡献甚至未曾提及,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嫌隙非同一般。
再次,是军队纪律松弛。明军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时有扰民现象出现,以致明军在征战中受到播州人抵抗,对战事极为不利,所以李化龙不得不几次下令,要求各路将领约束自己的士兵。《平播全书》卷八中有“约束官兵”牌票的记载,要求领兵各官务必要“严束各兵,恪遵纪律”,并出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军兵强宿奸淫妇女者,斩;驻扎经行烧毁房屋者,斩……[4](P263)卷十中又有“约束客兵”、“禁止恐吓”等牌票的颁布,这些都说明明军扰民现象已十分严重。
虽然平播战争中明王朝取得了胜利,但其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各种问题在战争中暴露无遗,衰落的趋势业已出现,并呈现日益严重的势头,但明王朝对此仍未察觉,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最终在四十多年后亡于人民之手。
[1]李化龙.平播全书·卷一[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2]禹明先.杨应龙反明及其性质研究[A].平播之役40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平翰,郑珍,等.道光遵义府志:木政[M].成都:巴蜀书社(影印本),2006.
[4]李化龙.平播全书·卷八[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