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夕榕
(烟台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山东 烟台 264670)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新时期,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存在偏见,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在培养模式上要采取综合性培养策略,并且实践课程要占主要部分,同时也要进行艺术素养及人文素养方面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同步提升。
当前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许多艺术专业对于目标的设立不够清晰,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够清晰,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体系。
许多传统院校因为多种原因,课程的设置都缺乏稳定性,结构过于单一,还仍然停留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在定制传统课程时,往往是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转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目标及手段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对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淡漠态度,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受到了局限,对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通常在培养艺术设计类人才时只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学了没用,这就导致课程之间没有联系,也就更谈不上有效结合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薄弱的艺术设计观念,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创造和发展空间的拓展。
许多艺术设计院校教育手段落后,课程结构缺乏更新性。在信息时代,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随之不断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是不行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也不够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这样一来就无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艺术设计提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精神,校方的办学特色由教学模式决定。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且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充分体现出来。但现实是有些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实践课程方面存在问题,无法体现上述精神,这就造成了对实践课程缺乏充分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没有足够重视,有些院校没有开设实践环节课程,有的实践课程却缺乏实习基地,这就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难于产生市场文化品味[1~2]。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应该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改革、师资配置改革、教学资源配置改革以及教学手段改革着手。对于当前所提倡的以创新精神促进社会发展趋势这一理念,传统教学注重定向思维的教育模式与此严重的不符。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符合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应该从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独创性与灵活性进行培养,让学生有机会投身于实践设计当中,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当前市场接轨,为学生奠定走向社会的基础[3~4]。
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在艺术设计院校中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因素,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伴随艺术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已经有所改变,这对艺术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交叉学习和有效整合学科的价值,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为目的,打破条框共享课程资源。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高,由于我国艺术设计类教育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所以师资配置方面还有所欠缺。传统艺术院校与综合性高校都增加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师资力量的配置就成为培养设计类人才的根本基础[3~4]。
教学资源应该从校内原有的资源向校外资源进行发展,除了要多进行与外界的沟通,同时还应该引进和配备先进设备。在资源配置改革方面还要注意资源的共同开发。在以往传统艺术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1]。要严格把握教学目标和实践课程资源的发掘方向,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且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加强建设。
相对而言教学手段的改革更为重要一些,外部环境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外在因素,而教学手段则是改变教学质量的内在因素。实践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组织、设计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能力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努力,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加快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阶段,每个项目都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都需要大量的创意,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鼓励学生尝试培养自身较弱的能力,并对其在实践中担任的角色提出合理的建议。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要因人而异,教师要把握好实践课的培养目标,重视动态变化及实效性,教师要注意在适当时候转变角色,合理配置项目难度及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在教学改革方面同样如此,教师的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当前,许多新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应用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而改变[2]。这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教与学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缺乏优秀的设计类教师人才,所以,艺术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我们应该及时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并建立综合性师资研修基地,开展定时讲座[5]。进一步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成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要不断完善自身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6]。同时,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应该放在改变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定制,加强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调整上。通过综合性整改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综合全面型人才的目的,为促进艺术设计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1]邱裕.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大家,2012(6).
[2]陈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3]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J].包装世界,2011(7).
[4]李永春.艺术设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5]沈应平,梁勇.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的综合性大学美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6]李佳,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