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君 彭 盼 徐金燕
(长江大学 法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引入期、探索期、稳步探索期、创新发展期。
1984年到1992年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的引入期。这一界定的依据是:1984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代表团考察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后,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能把以传授课堂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此,国家教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后,UW 的D.Wright校长应国家教委的邀请,访问了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提出了可以将UW 的合作教育引入中国。这一提议首先在上海地区的高校得到了积极响应。比较快地达成了中加(中国、加拿大)上海合作教育项目的意向,确定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SUES)作为试点学校。SUES和UW 经过接触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SUES派出人员到UW 进行考察学习,具体了解合作教育的内容以及运作过程,加方也多次派人来上海进行指导,与SUES的纺织学院制订具体的合作教育试点方案。从1985年开始就进行了前期的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的序幕。1989年2 月按合作项目的要求启动,1992年项目试点完成,由中加合作教育项目组主持,原国家教委领导、上海市政府领导和加拿大驻沪总领事出席,邀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验收,大家认为项目的试点很成功,效果十分明显。国家教委建议在国内部分高校进行推广性试验。
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第二,合作教育组织,对象与领域的探索。第三,合作内容的探索。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合作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第四,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与实践的探索。以教育为核心的合作首先是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在学年学分制的推动下,有些高校把合作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规定一定的学分。有的高校干脆加长学制,将4年学习时间加长为5年。
1993年~2003年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稳步探索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有三个。
第一,合作教育研究的成果比较突出。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九五”期间,中国合作教育协会组织有关高校继续开展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较突出的是“工学交替模式”、“多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专科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生合作教育模式”等等。这些成果再次说明了合作教育在中国实施的效果和发展前景,实用性强,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合作教育模式得到稳步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最为活跃,很短的时间内试行合作教育的高校就达到了90多所。进入90年代后期,改革趋于理性,学校的管理者认真地研究合作教育的基本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最后确定适合本校的合作教育模式。
第三,基本上形成了地区、学校、行业特色。通过近20 年合作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地区的区域和学校特色。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为代表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华东理工大学的“3+1+1”的合作教育模式;天津大学试行的“311”合作教育模式;北京工业大学在高等工程教育本科5 年试行的合作教育模式;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通过董事会进行的“3+0.5+0.5”合作教育模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把学生四年培养计划同在企业一年的见习期结合进行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校,在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中开展的合作教育都各具特色。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创新发展期。2006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了换届选举会议,会员单位发展到229个。继2004年12月在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授牌“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以来,先后授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江大学、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授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开始了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的不断创新。据统计,2009年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以“产学研”为标题的成果奖有10 余项。以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在研究生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突出;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江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大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普通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更加深入。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校异军突起。
观念的转变。在国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逐步发生变化时,要从教育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真正树立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多少年来形成的主要立足于校内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过时。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从改变旧观念,探索新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模式的突破。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新的形势下,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有益的改革尝试,改变教育模式单一的局面,突破原有模式而探求新的模式就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一种有效的突破。
教育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上、组织运作上教育方式的创新。它是对过去墨守成规的思想的创新。只有在改革开放深化的今天,以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作为契机,才能为教育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开展合作教育高校的数量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合作教育探索期间号称开展合作教育试验的学校有90多所。形式多样但成熟的少。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期,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少数高校参照国外合作教育模式系统地展开试验外,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则是根据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来开展的。前者参照国外的合作教育模式,目标体系很明确,后者是建立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概念上的。这样就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合作教育。广义上的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多方位的合作。而狭义上的合作教育,当时的中国首任合作教育协会会长樊恭休教授的定义是:学生参加适量的生产劳动,学校和产业单位合作、共同育人,这就叫合作教育。这是中国合作教育概念最初的表述。后来,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比较认同: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适当安排学生一定的实际岗位的工作,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以及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1995 年以后,两种思路下进行试点的学校都开始减少,有的基本上就停止了,成熟的不多。
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探索期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讨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方面作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
正是由于该时期发展快、形式多样、思想活跃,使得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处的这一时期是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这些有益的探索,对今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才奠定了后来产学研合作教育稳步探索与发展的基础。
在此阶段,学者们对究竟什么是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0年代出现的半工半读、70年代出现的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等都是一种学校与校外合作教育的形式。如果把这些都称之为合作教育的话,那么,合作教育就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通过国内几次合作教育会议的交流以后,一些专门研究合作教育的人士提出,应该给合作教育一个特定的涵义,应该建立它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规则。首先,要在一个方面达成共识,那就是合作教育这种形式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的,融入了一些适合中国的做法,没有这个认识基础,对合作教育的研究肯定是模糊的。所以,西安会议以后,直至国家教育部1997 年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才有了较为明确的、权威的说法。因此,就出现“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适当安排学生一定的实际岗位的工作,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以及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的定义。这一定义强调了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强调了目的和性质主要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运作机制上有了很大进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这段时期的实践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到市场经济时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跨越。
该阶段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教育部首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到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使得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进入稳步探索期。标志至少有两个。第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成果比较突出,实用性强,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九五”期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组织有关高校继续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再次说明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实施的效果和发展前景是好的。第二,基本上形成了地区、行业、学校特色。形成了华东地区、湖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区域特色,石油、煤炭、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纺织、机械、农林等行业特色。
稳步探索期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趋于理性和成熟的时期。1997年11月18日,全国第五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举行,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就体现在:第一,肯定试点方向。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试点学校、专业、目标、试验内容、成本问题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第三,教育部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拨出专项试点经费进行支持。同时,教育部还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行资助。在教育部和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的推荐下,批准了两个指令性重点研究项目。一个项目是“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负责牵头研究的单位是原江汉石油学院。另一个项目是“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负责牵头研究的单位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这两个项目全部验收通过。
“十五”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到了发展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引擎。第二,特色战略催生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第三,产学研合作教育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第四,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了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徐金燕.中国合作教育发展探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徐金燕.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