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远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管理体系,无论是课堂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更加规范。另外,国家先后颁布了《诚信教育大纲(试行)》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两部文件,加大了对考试作弊以及学术造假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保证了大学生诚信建设。
目前,高校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诚信教育模式,无论是考试诚信教育还是日常学习诚信教育,都在不断的深入开展中,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仅有效遏制了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还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校风以及学风建设,校园网在有效监管之下,已经逐渐形成了健康、丰富、规范的绿色网络,有效地屏蔽了网络上欺诈、虚假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但尽管如此,高校诚信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大学生诚信教育执行力度不足。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往往与其他德育教育未严格区分开来,对诚信问题的预防工作有待加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往往只是针对大学生中已经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批判和宣布处理结果,带有明显的救火色彩,很多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些诚信教育活动而感受到该如何诚信待人待事,使诚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大学生在诚信知行分离问题严重。目前,很多的调查报告都已经明确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问题。由于多年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诚信还是非常认同的,其世界观、价值观都比较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却往往呈现出与其相反的一面,学术造假、考试作弊、夸大成绩等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大学生知行分离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实性。在市场经济的营销下,大学生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大学生的诚信防线本就不牢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力,致使大学生诚信防御更易被攻破。
高校诚信理论研究缺乏先进性。尽管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是,其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相关的学位论文以及专著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无法深入理解。由于人们对失信现象格外关注,而对如何教育则关心不足,从而导致目前的多数研究成果倾向于诚信缺失现象的分析,而对如何教育大学生坚守诚信却谈之甚少。另外,诚信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般也是内容陈旧,手段不多,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而且多数都是一些理论上的概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
建立学习或学术方面的诚信制度。首先是考试诚信制度。应增加对考试作弊者的惩治力度,并将其作为评选各种先进分子以及入党的重要依据。其次是作业诚信制度。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参考,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是课程学习诚信制度。应针对大学生逃课、旷课等问题,制定课程学习诚信制度,以学分作为制约,促使学生加强课堂纪律自我管理。再次是科研课堂诚信制度。应制定科研课堂诚信制度,防止大学生在申报科研课题以及验收或结题时弄虚作假,虚夸成果。再次是学术论文诚信制度。为了有效避免论文抄袭、剽窃等问题出现,应制定大学生学术论文诚信制度。再次是毕业论文诚信制度。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最佳检验。为了避免杜撰、剽窃等不良行为发生,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诚信制度,并且对于弄虚作假、违反诚信等问题给予严肃处理,严重者可取消学位证书的发放。
建立经济方面的诚信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还助学贷款问题上,还是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这给当地金融系统和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大一新生的继续贷款,因此,要制定严格的银行贷款诚信制度,并将学生的还款记录作为其个人诚信信誉的一个重要考评因素。近年来,高校出现了大量拖欠学费现象,而且是恶意拖欠。目前,很多学校针对这一现象,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学生缴费情况与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各类评优等挂钩,尽管成效显著,但是仍需加强。大学生经商已经不是稀奇事,作为学生的管理者,高校应该肩负起监督管理责任,建立消费诚信制度,促使其在商业活动中诚信待人,守法做事。
建立就业诚信制度。为了有效防止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伪造简历,高校应建立诚信制度,对于违规学生给予行政处理,并记录到学生的诚信档案中。如果发现管理监督松懈情况,相关人员也要受到纪律处分。另外,针对学历文凭以及获奖证书的管理制度也应一并建立。
建立交往方面的诚信制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应该以诚相待,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中,也要做到这一点。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大多数只是局限在对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客观事实的记录上,而对学生的诚信评价少之又少,因此,要在广泛征集意见之后,及时将这一部分补全,并及时更新。另外,还要将诚信档案与学生的各类评优、评奖联系起来,以真正发挥其激励与监督作用。
失信教育和惩戒机制的建立。应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失信预防教育,揭示失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着重强调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利用处罚规定对大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从而规范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另外,在学生失信行为发生之后,尤其是对情节严重并带有主观色彩的,不能单纯依靠批评教育,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手段,包括行政以及司法手段。
促进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的养成。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论认可,是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而要使其充分认识到诚信行为的良好后果,对个人发展的有益帮助,从而使其在内心深处希望执行诚信行为标准。另外,高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身的所作所为。
目前,关于诚信方面的论文多数集中在对诚信问题的分析上面,而忽视了诚信问题有效解决的途径探索。这就相当于光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如何有效避免诚信问题发生感到模糊,甚至有些学生偏激地认为:“反正已经是普遍现象了,也不差我一个。”如此一来,大量的问题披露反而成了反面教材。因此,要多从正面探索一些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变得更加心浮气躁,经济人的特质显露无疑。当前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多方面压力,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失信行为,而高校则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