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君 史启新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在文化趋向于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设计受到国内外各种新思潮的渗透,动摇了原有的传统观念。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设计发展的方向趋于国际化,现代设计基本沿袭了包豪斯的现代设计观念,并迅速成为设计行业的风向标。但盲目抄袭和跟风现象使本土设计逐渐丧失了民族性,如果一味地追寻国际化而忽略传统,设计将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徽州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和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是徽派元素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色彩是表现事物本质特性的显著标志之一,在现代设计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徽州古民居中白墙黑瓦青砖的统一色调使徽州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同一幅水墨画卷,依山傍水,独具特色。随着时间的更替,徽州色彩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色彩。
从外部来看,徽州古民居的建筑色彩单一,由黑白两色构成。岁月的冲蚀使黑、白、灰相融合,形成了徽州地区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从内部来看,室内的三雕艺术作品也都是偏棕黑色,门、窗、梁、枋等为栗色,砖地、砖雕均是青灰色,所有的材质均保留着天然色泽和纹理,呈现出徽州特有的“无色系”特征。由于这种色彩只有明度,纯度为零,所以被称作“无彩”。
而呈现“无彩”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明清时期一系列针对社会等级制度制定的建筑色彩规定,这对徽州古民居的色彩影响十分明显。三个社会等级分别为:王侯、官员、庶民。针对不同的等级,对住房建筑的色彩、层高等均有规定。其中,对第三等级庶民的规定是,“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当时,安徽省境内的大部分现存传统建筑皆属于第三等级,因此建筑在色彩和架构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只能使用较为简单的砖木原色——灰色、棕色、白色,不能使用金碧辉煌的宫廷色彩。伴随着漫长的时间更替,这一制度已经渐渐渗透到生活中,这样建造房屋就成为一种思维定式,曾经的制度也因此变得合理化。
在徽州,中和平静、随遇而安这两个文化特点决定了“无色系”的大规模应用。[1]这种色彩象征着当地居民中和平静、与世无争的心态,与从古至今徽州人的精神状态相吻合。“无色系”的整体基调渗透出徽州的地方味道,形成徽州独具风格的文化色彩。这种色调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重复的黑白视觉冲击力,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处于徽州文化氛围中。
随着历史的更替,这种联系已经将色彩和文化相融合,成为统一体。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传统色彩的无限疆域,通过借鉴传统的色彩组合,在现代设计中创造更符合时尚的色彩。[2]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状态,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脱离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现代设计将会黯然失色。
三雕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三雕艺术多应用于徽州民居中的门窗与横梁上,雕刻能够点缀建筑,使民居从整体上看起来丰富和生动。
明朝初期,木雕已经初具规模,但雕刻的风格不够细腻,大多以浅浮雕手法为主,强调对称,缺乏写实的透视变化。明朝中期,木雕艺术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到了清代,因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构图和布局都重视美感,雕刻工艺愈发细腻复杂,雕刻手法有所改变,以深浮雕和圆雕为主流,镂空雕刻的手法开始流行。有些雕刻作品中的镂空层次多达十多层,飞禽走兽、山水树木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前后关系错落有序,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不禁使人感叹雕刻工匠的技艺精湛。
这些雕刻作品中的纹样是当时美学标准的表现,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雕刻的纹样多为情节化的人物和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动物的图案雕刻生动,多为动态的造型,如:跳跃的、翻腾的、奔跑的……植物的品类繁多,多以独枝花卉、缠枝花叶等形式展开。
三雕的题材注重吉祥的寓意,例如:多子多福、富贵永久、长寿安康等。雕刻的纹样采用谐音象征和寓意象征,例如:以蝙蝠喻“福”、以鹿喻“禄”、以鱼喻“余”的谐音手法,以松鹤喻长寿、以鸳鸯喻嫁娶、以牡丹喻富贵的寓意手法。此类元素组合的画面,看似杂乱无章,但细细品味就能知晓其蕴藏的寓意,耐人寻味,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这种审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庶民对现实不足的补偿性理解和追求,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精神的慰藉。
三雕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对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徽州三雕的艺术造型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在审美上的主观能动性,雕刻极富装饰味,他们用艺术的语言为作品注入灵魂,因而雕刻的作品精致典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盛宴。传统艺术元素对现代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中国有着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深厚的底蕴,现代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民族化的道路,就必须“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三雕的技艺手法及图示纹样,随着历史的更替日渐成熟。意大利设计师艾托·索特萨斯认为:“保持传统并非是单纯地重复传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植于传统,做到古为今用、融会贯通,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3]从明清时期徽州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的确如此。如果一味地重复传统,没有创新,那么设计也就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正因为三雕艺术有着深层的寓意,所以任凭时光流逝,依旧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推敲、研究。三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时期居民生活和审美标准的映射,如实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美学观念。
艺术和审美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将明朝初年的三雕作品等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海报作品,那么明清鼎盛时期的三雕作品便可等同于现今的海报作品了。这个类比意在说明,三雕作品的发展历史和当今设计的发展历史是如出一辙的,也间接说明了继承的重要性。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文明史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如果一味地重复传统,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么我们的设计也只是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是不断复制的过程,称不上设计。如果失去了传统,现代设计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继承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当然,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寻找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应着力于民族的审美意识及审美心理,以新的姿态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展现时代风采。
[1]时少波.徽州古文化色彩与现代品牌色彩设计[J].美术大观,2009(10).
[2]尚华.包装色彩创作的源泉与启示[J].包装工程,2005(3).
[3]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