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音乐特征探析

2013-08-15 00:49:10徐慧俊
关键词:桐城黄梅戏山歌

徐慧俊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桐城 231400)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据《史志》记载,在夏、商、西周时期桐城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桐国,先属楚,后属吴,有“吴头楚尾”之称[1]。孕育于此的桐城歌,既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08年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音视频资料一万余首。早在明代,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就将桐城歌收入他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卷》,足见桐城歌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

桐城是雄霸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歌的发展与此区域的人文繁盛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桐城歌孕育了黄梅戏,黄梅戏的一些研究文献提到,“桐城歌音乐是黄梅戏音乐的乳娘”,“将桐城歌音乐引入黄梅戏唱腔中,黄梅戏花腔小戏《新八折》就有很多桐城歌原生态的音乐成分”[1]。桐城歌中的《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花》、《十月怀胎》、《苦媳妇自叹》等都被黄梅戏吸收采用,至于桐城歌中的男女对唱比兴手法,在后来的黄梅戏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桐城歌中的《卖柴买米养爹娘》与《天仙配》中的“四赞”旋律歌词接近。[2]桐城歌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桐城歌的衬词与演唱形式

衬词是桐城歌最常用的一种歌曲表现手段,能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主要有语气词、象声词和感叹词等。其本身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主要有:表示呼唤,如《灯歌子》的第一句词:“哎——兰花妹子哎”;抒发情感,如《唱支山歌暖心间》:“山歌好唱(呐)口难(呐)开(吔)”;烘托气氛,如《哑谜歌》中的大量二声部的衬词,在两个声部不断重复叠加中达到高潮;协调节奏,主要体现在劳动号子中统一劳动节奏。配唱衬词的片段叫做衬腔,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为衬句,如《灯歌子》中的衬句“呀子哟,依子呀子哟”。

桐城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齐唱、合唱等,一部分山歌、劳动号子中也有领、和相叠的多声部织体。单声部作品占绝大多数,其中以独唱居多。领、和结合的形式主要出现在农忙插秧、割稻、脱谷等劳作时用以解困寻乐,还有一部分是山歌等拖长音的曲子,一般节奏较为自由,拖长音时一领众和。在桐城歌调研中,青草镇歌手邱荣华老人回忆说:二十年前的农村人口众多,外出务工人员极少,田间劳作时,一人在田里唱起来,接着远近的人们慢慢地全都加进来,整个田野都震起来了!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面、热烈的气氛:长天作幕,大地为台,激情澎湃,声震原野。桐城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教育后代、解困取乐。正如民族音乐教育学家耿生廉先生所做的总结:“民歌本身具有人们生活中必需的多种社会功能:抒情言志的手段,劳动生产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维系团结的纽带,人生教育的教材,恋爱婚姻的媒介,生产生活的顾问,游戏娱乐的工具,传统风俗的礼仪,招揽生意的广告。”[3](P166)

二、桐城歌的节奏节拍与音阶调式

桐城歌中以四二、四四、四三规整节拍居多,多见于小调、劳动号子、风俗礼仪歌中。由于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偏向于中庸之道、四平八稳,音乐节拍以四二、四四为主,很少有四三拍,而桐城歌中四三拍所占比例较大,以中速为主,一般是叙事性的歌曲,如《手扶栏杆》、《盘茶歌》、《祠河连锵歌》等。混合拍子也有一部分,如《十只戒指十个郎》(四二、四三拍)。由于桐城歌大多是即兴式的,因此很多都是自由节拍,多见于山歌中。总体来说,桐城歌的节奏以较为平稳的长短型、平均型为主,疏密对比不大,目前整理的桐城歌乐谱都是强拍开始,还没有弱起的谱例。

“几个音(一般3~7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音组织,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音组织就叫做调式。”[4](P94)笔者现有桐城歌乐谱资料近两百首,主要来源于桐城市文化管理部门保存的音乐记谱、《桐城文化志》、本人田野考察记谱等。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五声徵调式是桐城歌用得最多的调式,宫调式、羽调式次之,商调式再次之,角调式在现有研究资料中还没有发现。

三、桐城歌的旋律与曲式结构

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山地盛产山歌,平原多产小调,桐城歌的特色也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有嘹亮悠长的山歌、欢快甜美或饱含思念期待的情歌,也有劳动人民感叹生活沉重、无奈凄婉的悲苦之歌。相较于陕北黄土高原民歌秦腔式的悲凉、东北情歌的粗犷、四川情歌川剧式的高亢,桐城歌总体感觉是接近地方戏——黄梅戏的风格:小家碧玉式的清新、平稳、秀丽、甜美、凄婉,较少大起大落。旋律多以级进式、环绕式等较为柔和平稳的邻近音程连接为主,跳进式较少,大跳极少,连续的大跳更少。核心音调特别突出大二度、小三度等邻近音程的连接关系,音乐思维略显窄小,不如中国北方音乐思维偏宽。桐城歌中常用 小音程关系 的do-re-mi,la-do-re,so-la-do,redo-la-so,la-do-mi。

桐城歌大多数为单乐段结构,篇幅较为短小,二段体、三段体较少,很多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加工,加上桐城歌的独特体式“桐城五句型”,因此很多乐句不规整,乐段内各结构部分大多不是对称关系,五句子、六句子较多。此外有不少灯歌和一些叙事性的歌曲篇幅较长,结构较庞大,如灯歌《财神菩萨送宝来》、叙事歌曲《三人独占一条街》等。

桐城歌体裁主要有山歌、号子、小调、风俗礼仪歌(摇篮曲、儿歌、灯歌、茶歌、秧歌、哭丧调等),其中桐城方言与音乐的韵律相协调,地域风格鲜明。桐城西北多山地,盛产山歌。其形态特点一般抒情较直畅,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旋律进行起伏较大,五句子较多,也是桐城歌的特色之一;歌词多为韵文形式的对偶句子。桐城东南多平原,盛产小调。其形态特点一般抒情、柔美,节奏较规整;旋律进行较细腻委婉、温和柔雅,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比较多。而劳动号子与风俗礼仪歌则是各地都有,但各地都有细微的差异。

[1]张志鸿.吴楚遗韵桐城歌[J].大众文艺,2012(16).

[2]许桂枝.桐城歌与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2008(2).

[3]耿生廉.我与中国民歌[A].耿生廉音乐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桐城黄梅戏山歌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山歌还要妹起头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艺术(2021年3期)2021-11-06 03:18:38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黄梅戏《祝福》
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 06:07:54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黄河之声(2020年10期)2020-12-07 09:08:33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安徽桐城六尺巷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黄梅戏艺术(2018年1期)2018-07-08 01:52:40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