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非遗音乐及其特征

2013-08-15 00:49:10
关键词:石台皖南徽州

朱 蕾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中心,其历史文化悠久,音乐艺术丰富多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数十项之多,其中音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种:芜湖的繁昌民歌、黄山的徽州民歌、池州的贵池民歌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和齐云山道教音乐。皖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两类:民间音乐类,包括繁昌民歌、徽州民歌、贵池民歌、石台唱曲;宗教音乐类,包括九华山佛教音乐、齐云山道教音乐。

一、民间音乐

繁昌民歌,指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民间歌谣。“2008年被芜湖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又可细分为秧歌、号子、山歌、儿歌和门歌,以及风俗礼仪歌等。”[1]它的内容丰富、曲调多样,语言以当地方言为主,简单、朴实、近似口语、贴近生活。演唱风格淡雅而无装饰,清新流畅,真可谓是“随口曲子自来腔”。演唱时可独唱、对唱、连说带唱等,形式自由无拘束。

徽州民歌。徽州在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指的地理位置均有不同,但是徽州历来是一个文化重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形成了徽州文化。徽州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等。如歙县民歌《牧牛花鼓》、屯溪民歌《小石桥》、《猜谜对歌》、《十二月花》等,丰富多样,灵活自由。

贵池民歌,以贵池罗城民歌为代表,主要有号子、小调、山歌三种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慢赶牛》和《秧歌》,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既有江南风格,又具有由于北方人口迁移而带来的北方音乐特色,如《慢赶牛》中典型的八度大跳,有歌有舞,活泼诙谐。

石台唱曲是池州市石台县特有的一种民间多人坐唱曲艺形式。源自昆曲的徽调坐唱,约形成于明代中期,由石台县珂田乡的幸福村、台山村逐渐流行至全县境内的每个村落乃至东至、祁门等地,“是石台目连戏演出‘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表演形式传男不传女。据考证,明剧作家王骥德《曲律》中所载‘两头蛮’即为石台唱曲”[2]。石台唱曲的演唱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曲目,演唱分为大戏和小戏。其主要曲牌有《长春》、《四喜》、《暖房》、《张仙送子》等上百个。主要的曲调有来自安徽本地黄梅戏的徽调、涓调,还有来自江西婺源地区的江西调和石牌调,除此以外,还吸收了地方傩戏中的高腔、民歌以及道教音乐中的腔调。器乐主要的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喜孜孜》等。表演有吹、拉、弹、打等形式,灵活加入各种打击乐以烘托气氛,组合自由多变,没有定式。石台唱曲一般在民间节庆时由闲散民间艺人临时组合演唱,场地不固定,可在婚庆、祭祀、乔迁、寿辰等活动中演唱,当然,不同的场合演唱的内容也不同。戏班多为家族性的,表演时不化妆,也没有特定的服装。可以说,石台唱曲完全是由当地普通劳动人民自发组织的,带有自娱自乐性质与表演双重意义的演唱形式。

从繁昌民歌、徽州民歌以及贵池民歌三种皖南民歌整体来看,其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在分类上基本都分为山歌、号子、秧歌等几种常见的形式;从演唱形式看,都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灵活自由;从歌词的语言看,都以当地方言为主,朴实无华,与生活语言非常贴近,自然而不做作;从歌词的内容看,则大都与普通百姓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如产茶地区多歌唱茶园的劳作生活,而在渔业发达的地区,则多用打鱼号子等歌唱渔民的日常生活;从歌词的长短看,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主,偶尔也掺杂有长短句,但不典型。

二、宗教音乐

九华山是我国的佛教圣地,其佛教音乐在皖南也有重要地位。从演唱形式和使用的场合来说,可以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大类。两类音乐都以五声调式为主,旋律平缓,在佛教的佛曲、偈、真言、拜愿等形式中都有所运用。

“仪规音乐,属于殿堂里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是六句赞。偈,其唱词(经文)无论四、五、七言,一般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3]

道场音乐属于道场上唱颂的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的佛乐,所唱佛曲的音乐色彩、风格、情趣以及唱颂形式均有不同,曲调较为明朗,民间色彩较为浓郁,带有一定的民俗性。“九华山佛教音乐调式较为丰富,宫、商、角、徴、羽调式全有,其中以徴、商为最多,宫、角次之,羽更次之。”[4]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多大起伏,多为4/4拍子,音乐表述特征繁多,内容各异,演唱时大多为一人举腔,众人齐唱,以及唱念相间,演唱时用法器点板伴之。

齐云山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

声乐主要是道士念经时所形成的具有旋律的声音,近乎吟诵而又别于朗读,与经文的结合极为紧密,常用的曲牌有《水火连度》、《诸天科》、《慈悲科》等。声乐可以分为“阴韵”和“阳韵”。“阴韵”多在户外或在斋主家中举行的科范仪式中唱诵,其对象包括信众和看斋的一般民众。“阳韵”一般在殿堂内部唱诵,其对象主要是持修道教徒及天灵地祇和各界神明。声乐的形态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吟诵、念唱、咏唱等。吟诵专用于诵念咒语,旋律性较弱,一个字对一个音,音域相对比较狭窄。念唱多出现在道士每天的早晚课中,这种唱法音乐起伏不大,音调平稳,旋律十分简单,没有什么拖腔,听起来似念似唱。咏唱则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旋律性最强,往往用法器、乐器伴奏。

器乐则是由道教法器所奏,主要的法器有鼓、大小锣、碰铃、木鱼、罄、唢呐、箫等,有时也加入二胡。常用曲牌有《大开门》、《主云飞》、《真香初炷》等。

三、结语

皖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大板块。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有共同的特点。首先是较好地保存了皖南地区音乐的原始状态,同时又在民间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音乐的因素,如《慢赶牛》中吸收了北方音乐中的八度大跳音程,使音乐在婉约中不失大气和豪放。而宗教音乐则不论是佛教音乐还是道教音乐都不是单一性宗教音乐,其中也混杂着相关宗教或文化的因素,这是地理环境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1]方利山.从皖南到黄南——徽州与热贡的文化生态保护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1(4).

[2]周显宝.人文地理学与皖南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J].文艺研究,2006(4).

[3]王安潮.基于现代科技支持下的安徽民间音乐保护与开发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樊昀.皖南目连戏音乐记忆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石台皖南徽州
石台富硒茶
农家书屋(2024年3期)2024-07-09 04:31:01
行走皖南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石台县硒资源状况初探与产业发展对策
徽州绿荫
《皖南印象》
连云港文学(2020年6期)2020-03-17 01:40:06
石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