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梅 李孝轩
(1.四川省宜宾市蚕业管理站;2.四川省宜宾市农业局,四川 宜宾 644000)
现代蚕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宜宾特色效益农业的亮点。在特色农业产业中,蚕桑产业具有建设周期短、收获时间快、产业链条长、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尤其在宜宾南部喀斯特地貌山区和丘陵地区,将现代蚕业与石漠化治理、蚕桑循环经济产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银珠新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对于促进产村相融意义重大。
2012年是宜宾实施“十二五”蚕桑产业规划的全面推进年,各级政府和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宜宾市委、市政府“转型工作年”的要求,努力克服前期干旱和中期持续低温阴雨寡照、晚秋气温偏低的不利影响,全市蚕桑产业取得了增产增收的可喜成绩。一是生产持续发展。全市发放蚕种37.76万张,增幅为7.9%;产茧1.35万t,增幅为8.9%,实现了发种、产茧量居全省第二位;二是农民增收显著。全市蚕农茧款收入4.45亿元,较去年增收0.76亿元,增长20.6%,蚕桑综合产值9.02亿元,全市实现人均助农增收28元以上;三是科技促进增效。全市上下推进蚕区“一步成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蔟具方格蔟化、上蔟省力化、消毒防病专业化、品种优良化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了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茧比例上升。在2012年蚕业气候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全市平均养蚕单产达35.6kg/张,较上年提高1.7kg,科技增效明显;四是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效益初显。宜宾市实施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两年来,在规划区域内开展石漠化治理,新建桑园1 000hm2,小蚕共育室100间,标准化养蚕大棚3 000间,推广纸板方格蔟230万片,桑枝食用菌400万袋,组建消毒队伍60余支,产业带区域发种量增加2.7万张,产茧量增加0.12万t,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区域的珙县、高县切实加大了政策、项目资金的组装和投入力度,用于产业带公路、水利、沼气以及人行便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有效地推进了产业带建设。2012年四川省认定第二批现代农业蚕桑万亩示范区11个,其中宜宾市有2个,分别是高县嘉乐蚕桑万亩示范区和珙县底硐镇蚕桑万亩示范区。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宜宾蚕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判断蚕桑产业发展形势,主动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宜宾市现代蚕业势在必行。
我国茧丝绸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特色产业。一是较大的市场拓展潜力。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茧丝用于食品添加剂、医疗保健、美容美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已进入普通百姓生活,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蚕业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全国原来每年蚕丝消费总量在7~8万t左右,现在每年增加到9~10万t,其中蚕丝被每年消耗蚕茧总量的15%~20%,四川的蚕茧加工能力在全国排位第一。随着蚕业格局的新变化,四川省由过去的蚕茧调出大省变为调入大省,全省实际蚕茧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每年调入比例高达40%,原料缺口大,这无疑为宜宾市的蚕茧生产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对蚕桑产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为极大地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全面促进宜宾市蚕桑产业升级带来了重大政策性机遇。四川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了“十二五”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即四川省农业厅千亿增收工程,蚕桑是其中之一。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蚕桑产业作为重要特色产业,列入宜宾市“十二五”现代农业“145”工程,每年配套专项资金500万元。市政府每年坚持召开蚕业专题工作会,对区县政府、市级部门和茧丝绸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蚕业工作目标单项考核,高县、珙县等蚕桑大县将其列入了全县农业工作的重要议程,充分体现了各级对蚕业发展的重视;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宜宾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立体气候和区域小气候明显,特别是南部山区一部分喀斯特地貌和丘陵紫色土风化度低、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二、三台地和低高丘坡地,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域,非常适合栽桑养蚕。同时,宜宾是全省规划的三大优势蚕区之一、国家“东桑西移”项目重点承接基地以及 “十二五”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基地,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命名的7个“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中,宜宾市就有2个;珙县、高县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东桑西移”优质蚕桑基地,两县蚕茧产量约占全市85%。
宜宾在发展现代蚕业工作中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近年来宜宾蚕桑发展总体呈恢复性发展趋势,但缫丝织绸等深加工能力提升缓慢。目前仅智溢、立华等少数几家丝绸企业形成生产、收购、加工及出口的产业化格局,但受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出口创汇率还不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改制后受规模、资金、管理和员工素质的限制,弱化了生产、基地和科技的投入,蚕农和加工企业有效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对蚕业发展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成为制约宜宾市由蚕桑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的瓶颈;二是产业延伸拓展不足。受“栽桑—养蚕—卖茧”传统模式影响,蚕茧仍占产出主要份额,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比较效益偏低。近年来部分区域虽然在桑枝、蚕沙、桑果的开发利用和桑园立体种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速度始终缓慢,蚕桑资源综合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在茧丝绸加工环节,企业投资弱化,技术革新能力低下,产品质量类型比较单一,以大宗商品和基础性原料生产为主,精深加工的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种类太少,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三是技术推广能力不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不少区县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在短期内较难恢复,与现代蚕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相适应。部分龙头企业由于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原因担心投入后无回报,就少投入或不投入,没有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难以推广应用。一些地方的技术服务仅仅局限于发放蚕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缺失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紧缺现象突出。由于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养蚕比较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造成栽桑养蚕劳动力特别在大龄期劳动力的相对缺乏。一些地方仍然有栽桑不养蚕的现象,即便是蚕桑产业大县高县、珙县,类似现象在局部地方还有长时期持续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已成为制约现代蚕业基地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发展宜宾现代蚕业,有利于实现粮经优势区域布局协调发展,解决丘陵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四化同步,产村相融,推进“银珠新村”建设;切实加强丘陵山区生态环境治理,高效利用蚕桑产业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建立桑园基地3.33万hm2,发种45万张,蚕桑农业产值11亿元,蚕农茧款收入6亿元,带动6.33万个蚕农实现增收致富。2013年是推进现代蚕业三年实施方案的第一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做大基地为重点,做优质量为核心,做强企业为根本,循环增效为目的,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龙头带动两个积极性,加快推进宜宾市现代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发放蚕种39万张,生产蚕茧1.4万t,单产36kg,蚕桑产业产值达9.5亿元,其中蚕农茧款收入4.6亿元。
要根据全市现代蚕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布局,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蚕桑产业布局。要立足于把蚕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新村建设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坚持“一县一色”、“一乡一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培育蚕桑专业大户,按照“相对成片,打造亮点”的原则,以亮点或示范片引导农民进行高效生产,带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规模大、品质优、优势突出的基地乡镇和重点村社,做大做强蚕桑特色产业基地。
蚕桑产业作为传统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紧张,必须推进机械化、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努力向省力化、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蚕桑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关键。要完善以市县蚕业部门为主导、乡镇蚕桑技术员为网络、村共育户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配套服务体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中主要产品蚕茧仅占桑树生物产量的3%左右,其余绝大部分副产物桑枝、桑果、蚕蛹、蚕沙等利用效率低甚至浪费,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各地对副产物综合利用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如用桑枝生产木地板、食用菌,桑椹作鲜食或加工水果,桑叶养蚕和作畜禽饲料,蚕沙提取叶绿素或作沼肥;对桑园进行合理间作发展桑园立体农业,相当于增加30%以上的耕地面积;利用桑园多功能和丝绸文化发展观光旅游。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综合利用新模式,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实现蚕业转型升级、焕发活力的根本途径。各区县尤其是产业重点发展区域要不断探索总结,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广力度,积极推进蚕桑产业高效循环持续发展。
做强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调整,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组合,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排头兵”。探索建立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完善“二次返利”、“共育发三龄蚕”等利益紧密连接机制,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蚕农的对接,增强带动能力和带动实效。积极支持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创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大胆引进蚕业科技发展人才,策划包装丝绸精深加工项目,开展丝绸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大幅度提高现代蚕业的产品附加值。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应抓住国内利好的政策机遇,大力开拓和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加深,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丝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都将为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丝绸产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企业应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丝绸品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优化和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拓宽应用领域,大力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切实加强现代蚕业文化建设,通过建立蚕业科技观光园,大力发展“古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蚕食品烹饪文化、蚕业休闲体验文化等活动,推进蚕业文化创意,开拓、丰富和赋予蚕业更多的增效空间。
各区县蚕业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依法依规强化蚕种供应(经营)和鲜茧收购管理,优化服务。加强对取得蚕种供应、蚕茧收购资格的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切实维护好蚕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坚决严厉打击非法从事蚕种供应(经营)、蚕茧收购经营的行为,维护良好的蚕桑生产经营秩序。引导蚕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把合作社建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与龙头企业相联结、与市场相对接的组织。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尤其是蚕桑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管理、考核奖惩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争取,用好、用够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市、区县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资金,继续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确保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有效整合使用,突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切实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金融机构可提高授信额度,给予利率优惠,财政给予贷款贴息等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研究探索建立蚕业生产发展基金和蚕桑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增强产业抗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