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与超越

2013-08-15 00:49黄建聪
关键词:墨子荀子君子

黄建聪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按照郑文杰先生的考证,战国时期的墨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兴盛阶段(前444~前381),衰败阶段(前381~前311),转型阶段(前311~前250),重兴阶段(前250~前221)。[1]墨学在其兴盛时期,其弟子游说诸侯,传播学说,制止攻战,助弱国守城,声名大振,诸侯极为礼遇之,已经成为与儒家势均力敌的显学。墨子后63年,才有荀子,此时墨家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其思想社会影响力依然十分巨大。[2]荀子对墨子学说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看到墨家思想中一些致命的缺陷,认为墨子之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但是这种学术争鸣,并没有使墨荀两家的学说朝着两个极端相反的方向发展,反而使荀子在对墨子思想批判的同时,也接受了墨子的某些思想,并使自己的思想体系更有深度。

一、对墨子“尚贤”、“节用”思想的接受和超越

战国初期,社会混乱,民生贫困,墨子从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改革吏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的“尚贤使能”的人才观。墨子的人才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国君要把“众贤”作为治国的当务之急,任用那些有君子德行,能言善辩,在某领域拥有专门技艺的人才;第二,英雄不问出身,只要是人才,就应给他一个施展本事的平台;第三,要礼遇人才,不但给他们富足的生活,而且要给他们应有的尊重;第四,选拔官吏“德”字优先,赏罚分明,按功受禄。荀子发展了墨子的“尚贤”思想。《荀子》中共7次提到“尚贤使能”,认为是否尊重人才,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君能否使万民归心、天下一统的大事。荀子把“隆礼敬士”、“尚贤使能”作为王制的根本保障和必经之路。如何选择贤士?荀子在《君道》一文中概括出两个字:德、能。荀子提出,要根据一个人的才能安排他的官位,最有才能的人可以担任三公,其次可以担任诸侯,再次可以担任士大夫。[3]这比墨子的说法更加具体。

墨子生活的年代,下层人民生活非常贫困,他所提倡的“节用”,主要是对“当今之主”而言。在《辞过》篇里,墨子把浪费财物作为国家七患之一,认为努力生产,节约用度,才能使人民免受天灾。墨子呼吁,王公大人应该心怀天下,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需要,去掉基本需求以外所有的娱乐和享受,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比起荀子,墨子更关注的是下层平民的生存问题。荀子的“节用”思想在他的《天论》一文中有体现,首先,他也从饮食、衣裘、舟车等日常消费入手,强调“节用”的重要性,认为“节用”乃足国之道,并进而提出,除了节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农业生产;第二,荀子又认为,财富的增长不能仅靠“节用”,“兼足天下在明分”,即要有明确的社会分工,财富才会源源不断,而墨子的过度“节用”会导致天下贫弱,赏罚不行,万物失宜;第三,荀子反对墨子只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人的精神需求这种极端“节用”的观点,认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固然重要,但精神教化同样也是治理国家的一大举措。相比而言,包括荀子在内的儒家,更注重社会政治、道德教化和个体心性修养,而缺乏像墨子那样对统治者应以“节用”来解决民生疾苦的关注。

二、对墨子“修身”、礼乐观的接受与超越

《墨子》和《荀子》都有《修身》篇,且都放在第二篇,可见两家把君子的道德修养放到同等重视的程度。首先,两家都重视“德”。墨子非常重视君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厚乎德行”为其人才衡量的第一标准,强调品德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荀子也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只是坚持“性恶论”的荀子更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形成的途径,《劝学篇》告诫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与善人居”的重要性。第二,对于什么人可以称作“君子”,两家认识基本一致。墨子把“诚”看成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同样,荀子也肯定诚信的重要性。他把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之人称为君子,认为他们一心一意做好眼前的事,以行动来取信于人,走遍天下而能得到天下人的信任。第三,如何修身。墨子认为,君子严于律己,不仅自己有较高的修养,还能兼善左右,哪怕受人诋毁,也会首先自我反省,见别人不义的举动,则反省自己有无同样的错误。这种君子道德风范,在荀子那里也有相似的论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还认为,君子应该允许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对于如何修身,二者的观点趋于一致。

墨子主张“音乐无用”的理论,来源于他崇尚节用的功利主义立场。其实,墨子对“乐文化”颇有微词,并不是他不知道音乐好听,但他认为,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才是首要的,是艺术和感官享受的先决条件,而“乐”只是一种基于温饱之上的附属生活方式,“亏夺民衣领之财”,于整个社会的建构与秩序的同化没有任何益处。[4]虽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墨子的“非乐”观过分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保障,忽略了对情思意趣等的高层需求,但是,作为平民阶层代表的墨子,他所代表的阶层的确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具备,故而礼乐的需求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高层太奢侈了。针对墨子的“非乐”,荀子《乐论》阐述了礼乐治国的理念。荀子看到了音乐对改变社会风气与人性方面的强大力量。在批判墨子的同时,荀子也形成了自己的“乐教”思想,即认为乐舞表演过程不仅展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和感染力量,而且体现出人们的思想品质与时代的精神风貌。[5]不可否认,荀子继承了墨子的论辩思维,同样从音乐是否“有用”来阐述,认为音乐“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并以更具理性的眼光审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比之墨子,荀子在认识上更胜一筹。[6]

三、对墨子“非攻”、“救守”、天志思想的接受与超越

战国时代,以强凌弱,大国攻小国的现象十分频繁,墨子同情民众,反对以强凌弱的非正义战争。他把好战大国比作“亏人自利”的强盗行径,把战争分为攻与诛。“攻”是指好战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是不义的战争;“诛”则是小国奋起反抗大国的正义战争。墨子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他一方面以“非攻”理论游说诸侯,另一方面呼吁弱小国家要重视“救守”,并运用自己学派所掌握的古科技理论和制作技艺,甚至用武装力量制止侵略战争的发生。荀子反对战争,但也强调防守的重要性,主张被侵略国家要同心同力,选择战机,击溃敌军,活捉敌将。这与墨子“非攻”、“救守”精神是一致的。荀子认为,只有国家富裕了,国防才能强大,这是墨子未尝论及的。荀子还要求国君坚持正义,端正言行,忠信守法;外交使者必须温文尔雅,据义力争,这些都是墨子没有涉及的。

墨子的“尚同”主张下级要服从上级,以形成严整的社会秩序,但这样一来,处于最高地位的天子便可以随心所欲了。墨子看到了这一点,为了削弱天子的权威,他企图借助神明的力量,来迫使天子遵守所谓的“天志”。墨子列举禹、汤、文、武顺天意而得赏和桀、纣、幽、厉逆天意而得罚,以证明上天有无比强大的威力,统治者必须顺应天意,敬畏天帝鬼神,爱护百姓,使人民安居乐业,避免滥杀无辜以动天怒。这种唯心主义的天志观,遭到了荀子的猛烈批评。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还提出“天人相分相胜”的观点,以驳斥墨子天志论的荒谬性。他认为,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份事,人事与天志没有必然的关系,人在大自然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这些观点比起墨子的天命说、天志说,更有超前性和自信力。

荀子对墨子的批判和传承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他批判墨子没有上下尊卑观念,认为一个社会若没有上下等级、尊卑贵贱之分,就无法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对墨子的兼爱观,荀子则有所吸收。墨子认为,一个对别人有爱心的人,别人也会爱他;一个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有利于他。荀子则进一步说,如果一个国君不爱自己的人民,也没有做有利于自己人民的事情,要想让人民爱自己,是不可能的。两位先哲表达的角度不同,但意思却相同。荀子通过对墨子等思想家的批判与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庞大的思想体系。

[1]郑杰文.论战国墨家学派发展的四个阶段[J].周易研究,2011(3).

[2]薛柏成.论墨家与稷下学宫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3]刘宝春.谈墨学对荀子思想的影响[J].济宁学院学报,2010(4).

[4]宋宁宁.从墨、荀礼乐观看礼之存在价值及现实意义[J].学术论坛,2008(11).

[5]王柯平.墨荀乐辩[J].哲学动态,2011(6).

[6]强国华.思想的交锋:荀子与墨子在音乐社会学方面的分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3).

猜你喜欢
墨子荀子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君子无所争
和谐
“墨子号”与墨子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