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及应用

2013-08-15 00:49:10
关键词:助词实词虚词

孙 蕾

(连云港市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所谓文言文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1]文言虚词是文言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语法的各种现象大都和虚词有关。大多学者对语法的探讨,多集中在对虚词的研究上。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文言虚词的著作来看,文言虚词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连词、介词、语气词、叹词、副词和一部分代词等。

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据统计,现有的文言虚词大约近550个,如果按词来计算,当不止此数,因为文言文虚词中一字多用的情况很多,所以要学习文言文虚词,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和掌握。

文言虚词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如代词“之”有代词、助词、连词、介词的用法;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有时可用作人称代词(我、你、他),也可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这种、这个),也可表示“这些”,“之”在作助词时,既可作为结构助词,也可作为衬音助词;三是虚词可以连用,文言文中,往往用几个虚词连在一起加强语气,最常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论语·阳货》“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中的“矣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有时可单独成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嗟夫”,《蜀道难》中的“噫吁”等。此外,连词、副词与其他虚词也可连用,或置于句首,或置于句中,如《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中的“若夫”,《公输》“吾既已言之王矣”中的“既已”。[2]初学文言文的人,可从最常用的虚词入手。吕淑湘先生的《文言虚字》详尽剖析了26个文言虚字的具体用法,便于自学。文言文虚词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帮助实词构成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虚词同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密切联系,如介词、连词等,还可以对句中各种成分的意思进行辅助说明或连接各种句子成分,如副词、语气词、助词,这就是虚词的语法意义。使用虚词,不仅可以使句子完整连贯,而且也能丰富句子形式,表达各不相同的意思。

二、文言文中虚词的应用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且数量较多,不易把握。正确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对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正确理解句子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在文言文中,虚词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明虚实

虚词大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以”,译为“认为”,是动词(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以”,译为“用”,是介词(虚词)。[3]又如“顾”,既可以译为“但”(虚词),又可以译为“回头看”(实词)。这说明,文言文虚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分为虚、实两种。这种应用可以连贯上下文,使文章更便于理解。

文言虚词表明虚实的应用告诉我们,辨别虚词的不同用法和不同解释,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放到句子中去,看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之搭配的前后词有哪些,看它属什么词性,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把这些弄清楚了,就能准确地理解它在一定场合的含义了。如“之”这个虚词,在动词后作宾语时作“他”或“它”(们)讲,是实词(如“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用在名词与名词的修饰语之间,作“的”讲,是虚词(如“守城者皆羸老之卒”——《李愬雪夜入蔡州》);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则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不必翻译。

(二)一词多用

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同一个虚词有不同用法,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前一个“而”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后一个“而”是承接连词,译为“来”;“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中,“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4]再以副词“乃”字为例,“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蔺列传》),“凡三往,乃见”(《隆中对》),两个例子中的“乃”都表示时间而又有差异,前例表示承接得很紧,意义相当于“就”,后例表示费力程度,意义相当于“才”。这种一词多用的应用需要明辨,否则会曲解句子意思。

为了更好地掌握虚词的一词多用,在平时的阅读中,可以抄出带有同一虚词的句子,比较它们的不同用法和解释。经过多次比较,就能掌握虚词的几种用法。比如可将带连词“而”的句子归纳在一起,如“国险而民附”(《隆中对》,“并且”,表示并列关系),“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就”,表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可是”、“却”、“然而”,表示转折关系),“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如果”,表示假设关系),“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相当于“地”,表示修饰关系)。经过归纳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而”的多种用法,了解各种用法中上下文词语的关系和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三)通晓古今

文言文虚词还有通晓古今的用法。要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应用,还应当与白话文相比较,以了解其变化。其变化情况大致有四种:一是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二是有的完全消失,如发语词“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三是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中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四是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中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取代。[5]这种古今意思不同的应用,需要多加注意。

(四)凝固结构

在文言虚词中,还有一类凝固结构也应注意。这种凝固结构本是两个词,但它们结合得很紧,不好分开来解释,我们只能把它当一个词看待;同时,两个词虽然各有意义,但组成凝固结构后,就产生了一种新义。如“之谓”译成“称作”或“叫做”,与原来两个词就有较大差别。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凝固结构及它们的词义、用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常见凝固结构有:无乃、得无、无以、有以、孰与、若何、奈何、如何、何如、何以、如其、一何、何……为、何……之有、不亦……乎、以为、然而、然则、虽然、于是、是以、既而等。[6]

总之,虚词在文言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文言文中的应用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学习文言虚词,贵在不断积累,不断整理归纳,尤其是常用的多义词。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这个词前后搭配的词,来判断它的词类和作用。

[1]李锋.例说文言虚词“以”表原因时的用法[J].中学语文,2011(18).

[2]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白薇.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J].科学大众,2009(6).

[4]詹益凤.辨析几个易混淆的文言虚词[J].考试(教研版),2008(1).

[5]严帮源.虚词易混淆,辨析有诀窍[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1(12).

[6]杨菊圭.谈谈语文中的几个易混虚词[J].初中生辅导,2011(13).

猜你喜欢
助词实词虚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长江丛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文言实词推断法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