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佳宁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第八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下,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魅力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且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倡导“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的珍爱生命,更加积极的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给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一个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且也要为我们的后辈子孙留一下一片“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和谐家园。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在全国代表大会上详尽阐释,不仅指出问题之所在,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反映出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依旧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严峻形势。追根溯源,造成生态环境险峻形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对资源的不当利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人类生态意识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但从哲学的角度去考察,有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现代技术本质的异化。正因为技术本质发生了异化,使人原本为满足自己需求制造出来服务于自己的东西,反过来成了人类的主人,成为驾驭人、主宰人的“控制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类依附于技术,成为技术的“持存者”,任由技术去聚集、座架,从而使人进入了一种自己尚不能意识到的危险之中。这种危险就是海德格尔后期研究思想中所意识到的,由于20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必将在世纪末引起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可见,技术本质的异化可谓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及未来发展,就必须对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因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就意识到技术异化发展必将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教育意义。在他看来,技术本质的异化不仅导致了人向非人性的发展,而且将环境资源、物质资源等作为持存物,订造在框架之中,任由人类不合理的、无限制地宰制,而人又受技术的框架,任技术去宰制。促使人性异化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乃至就人类而言是毁灭性的生态环境灾难。虽然海德格尔引用赫德林的诗“但哪里有灾难,哪里也有救渡”[1]953,说明了人类有自救的可能,但他仅仅将这种自救的可能归位于“艺术”,认为艺术在技术世界中有拯救作用。并且提出:只有一个上帝能够救渡我们,由于技术无节制的发展与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句话提示我们在技术世界中必须寻找一个合理适度的尺度去对待技术,寻找一个合理的尺度就可将人类从威胁中救渡。虽然面对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威胁,海德格尔提出了寻找适当的尺度,然而海德格尔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尺度是什么,也就是说并没有提出一个使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的有效实践路径。因此,本文将立足生态伦理学,在分析海德格追问技术本质理论的同时,试图寻找一条合生态的技术发展路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来临。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是他的后期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又是直接具有现实性和现实意义的部分。”[2]46因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全部思想主要是围绕西方技术世界和技术时代中的危险来展开的,他后期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现代技术异化批判,从而去寻找一条合理路径来解决西方技术世界和技术时代的严峻问题。
不同于有关技术是人的本体论的存在方式、技术是人的生物性存在方式、技术是人的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等的界定。海德格尔在谈论技术本质的时候,首先阐明的是技术并不等于技术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看来,寻找技术的本质就像寻找树的本质一样,我们要寻找的是使树之所以是树的内在规定,而不是一颗在平常的树木之间可发现的树。那么,寻找技术的本质,就不仅仅是要去追求技术的表象、因素,而是要去寻找那个是技术成其为技术的内在规定,“假如我们只追求这些表象因素,那么我们就体现不到我们与技术的本质的关系。”[1]924其次,海德格尔也对技术工具性规定及技术人类学的规定进行了批判,认为技术和人类学的定义不能揭示技术的本质,虽然有关技术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规定也是正确的,但海德格尔认为正确的未必就是真的,就是符合真理的,“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1]926
那么,海德格尔在否定了技术工具学规定与人类学规定后,他所认识到的技术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只是工具,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作为技术本质的解蔽,就是使事物或对象呈现和开显出来,是实物从遮蔽进入无蔽状态的过程,而且“技术乃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真理的发生领域成其本质的。”[1]932而对于以现代的精密自然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技术,它又具有何种本质呢?海德格尔认为,解蔽贯通并统治着现代技术,但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那是一种促逼。而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则是“座架”。现代异化的技术是一切存在者都失去了自我独立性,而成为被技术所订造的持存物,甚至连人类也卷入其中不能自拔。现实社会已经不是人去摆弄技术,而是处在了一种技术摆弄和主宰人的病态社会。
现代技术作为一种展现方式,其本质已经既不是出于自身原因的那种展现,也不是顺应自然的那种展现,而是以“限定”和“强求”的方式去展现,一种征服、利用和控制自然、挑战自然,它不仅使自然进入一种非自然、非本真的状态,连人也被迫进入一种非自然、非本真的状态之中。本来应该是 “人的技术”,现在反过来变成了“技术的人”。人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多元性,成为了技术的动物。技术发展成为异化的技术,人也变成了异化的人。
现代技术作为异化的技术,其本质不仅体现在对于物的限定、强求,更重要的体现在对于人的限定与强求,并且使人比物更原始的“预置”和“持存”。关于现代技术的限定和强求的特征,海德格尔从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主客两极化、谋算、贯彻和统治、生产和加工、耗尽和替代等八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一一分析。主要从限定和强求的主线出发穿插进行论述。首先,现代技术异化对于物的限定,使得物的多样性的属性荡然无存。在现代技术的座架下,万物失去自身原有的独立性及天性。技术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来决定和构成事物的地位与价值,每一种事物都是为满足技术的需要而产生,事物失去其原有的本质,作为材料的物,不再是作为对象与我们照面的物,万物变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持存物而存在。此外,现代技术作为一种强求,向自然提出过分的要求,促逼着自然界向自己提供资源、能量,满足自身储存的需求。“使物脱离场景成为贮存物,以便随时随地被打开使用。”[3]考虑一下莱茵河上摆置水电站的例子,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服务于‘发电’这个单纯的目的,并从发电厂的本质中成为自己所是的东西。于是河流成了水压供应者,它作为水压供应者在发电场中成其所是。于是,海德格尔甚至不无讽刺的说,与其说水电站建在莱茵河上,不如说莱茵河建在水电站上。当然准确的说是莱茵河建在现代工业体系之上。”[3]
现代技术的异化不仅没有尊重自然物的物性,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性的否定,在现代技术的视域中,人和物一样被预置,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 “持存物”而存在的,而且和任何物相比,是更原始的持存。现代技术已然成为一种可以支配一切的意志,因此也构成对人的统治。“人得以宣称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的那种技术展现给人带来的不是伟大的自由和自身性,因为他如此严重地受到技术本质的支配,……并残酷地以同样丧失其独立性,以人的本质的丧失(……)而为自己报了仇。 ”[4]179可以看出,在技术异化的“座架”之下,人已经完全依附于现代技术,技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异化的现代技术的座架下,人成为人力物质,而不是独立自由的人,成为功能化的一种存在物。
现代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危机,不仅仅是人的异化,是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功能。海德格尔所要表达是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从而带来的对自然世界无礼的促逼,对自然环境过度的破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的征服。所担心的是技术异化促成人的异化,强迫人去挤压自然界,促逼自然界交出奥秘,从而彻底的、不道德的去征服自然界,以至于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的可持续生存。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是一种违背了自然和人性的展现方式,使人类无法诗意地栖居。既然现代异化的技术不仅违背了自然的展现方式,对人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违背人的展现方式,对人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严重挤压,使得人性缺失,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那么,要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就要解决好技术的难题。康芒纳在1990年完成的《与地球和平共处》一书中,也提出了要从源头上对技术进行调整与改进,以确保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要解决技术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能否构建生态的技术体系,发展生态技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要构建生态技术体系,发展生态技术,首先要破除以往效率至上的原则。效率至上使得技术本身摆脱了文化对其的束缚,任其恣意发展,使得技术本身成为了一切的衡量标准。人则异化沦为技术的奴隶,受技术的限定和强制。技术要成为生态的技术,就必须有一个生态文化将其框架起来,使其受文化的制约,合生态的发展。其次,发展生态技术。其核心应该是人的生态化,因为只有人生态化了,符合生态伦理的发展了,作为其手段也好、工具也罢的技术才能保证生态性。“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人性应该是生态伦理何以存在的根本性因由。”[5]8保证人性向自然的生成,合自然的发展,才能进一步保证技术向生态的发展,合自然的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生态学的伦理原则用于指导人类的行为,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标准,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来构建技术。再次,按照马克思物质变换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不仅要取于自然,也要给予自然。那么同样的道理,技术不仅仅只为满足人类需求而对自然界做出改变,也要用来保护自然界、改善自然界,从而满足自然界自身的平衡发展需求。基于此,生态技术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遵循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保证经济利益获得的同时,保护环境效益可得,节约能源、资源,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生态技术区别于传统现代技术,是一种认识到自然内在价值的技术,摆脱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而是一种完整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不仅仅满足人类无线膨胀的经济需求,也要力保人类的生存需求;总之,生态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应该是一种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经济基础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多赢的一种技术。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社会,作为一个可以保障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追求,而应该是也必然是全人类的追求。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的上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而当前,随着现代技术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全力去解决的问题。技术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作为历史发展的鉴定者。我们不可能去摒弃它,相反应该保护它继续向前发展。而面对现代技术不合理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我们作为理性的人,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构建一种合生态的技术,既要保证作为社会推动力的技术可持续的发展,也要力保我们人类自身利益的实现。也即要实现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三赢局面,从而迎接天蓝、地绿、水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1]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实学刊,2004(6).
[4]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