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积极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对此,邓小平曾经多次进行了阐述。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155“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110他强调,共同富裕是我们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之一,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36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73这里,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也点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基于价值论视域审视,学术界甚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检验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的价值标准[2],是衡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成败的重要价值标准[3],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4],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是衡量和判断一切价值手段或价值标准的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私有制条件下,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根本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结果只能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任何人不能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共同富裕的意义,概而言之,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第三,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们距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很远,共同富裕的理想和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反差。这突出表现在: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别明显,已经超过合理的限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7~0.49之间,其中,2008年高达0.491。虽然从2008年起开始回落,但2012年仍高达0.474,远超过0.4的警戒线。虽然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区间向过大区间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出现两极分化”[5],但也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甚至指出:“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加速的趋势。”[6]虽然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其一,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指同等程度的富裕;其二,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各异,能力有大小,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必然是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目前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必然不同;其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也必然存在差距;其五,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我们实行的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一部分先富裕起来也属正常。
还要看到,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有着复杂的原因: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并且发展不平衡,政府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完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有着残酷的竞争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拥有金钱的不同,即贫富差距。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马太效应”,也推动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第三,社会转型期的影响。社会转型期,旧的体制机制已破,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些人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利用不合法手段迅速聚敛大量财富。转型期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权钱交易、灰色收入等,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第四,共同富裕的实现还受到人们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个体素质、能力的差异性,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人与人之间社会分工的不同等,一些人迅速致富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的生活徘徊在“有饭吃,但缺钱花”的水平[7]。
虽然我国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渐行渐远。一方面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这也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事实上,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也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提高基础上产生的差距,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伴生现象,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先富后富的差别。这种差距是相对差距而不是绝对差距,在本质上它与中国人民的致富实践是同向的而不是逆向的[8]。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他把这个时间节点设想为20世纪末,认为到这个时候就要突出解决“共富”问题。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鉴于我国绝大多数人贫穷的事实,当时突出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那么,当前基于贫富差距的现实,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性新课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召唤[9]。如果任由贫富差距扩大,这势必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中国共产党执政要担负两大任务[10]:一是“做大蛋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尽快地富起来、强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分好蛋糕”,解决好分配问题,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做大蛋糕”的过程,这将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大蛋糕”的过程中,还要“分好蛋糕”,解决好分配问题。如果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好蛋糕”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的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实现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领域中的公平分配,就是使劳动、技术、资本、管理各要素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各自体现其价值;二是对于无法参与竞争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公平地在社会财富再次分配中给予基本保障。
为了“分好蛋糕”,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做到“两个逐步提高”: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需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第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争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张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3).
[3]唐莉.共同富裕:衡量中国社会转型成败的重要价值标准[J].宿州学院学报,2010(1).
[4]孙武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
[5]孙居涛.合理调整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6]杨承训.“共同富裕”是根治深层次矛盾之本:重温邓小平“消除两极分化”的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
[7]全家悦,张博.理想与现实:共同富裕的价值承诺和“承诺危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
[8]朱步楼.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1).
[9]苏伟.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10]王伟光.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J].红旗文稿,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