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研究

2013-08-15 00:43宁德业
关键词:文化观江泽民中国化

宁德业 李 慧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创立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成果,使我国走上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在这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创造出了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由毛泽东同志领导创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邓小平精神文明观、江泽民先进文化观及胡锦涛和谐文化观。

一 奠基创业篇: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20世纪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成为当时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第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强调要准确把握好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政治、经济、文化革命来实现对旧社会的彻底改造。“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P663-664)在这里,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是在深刻认识到这种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毛泽东特别重视社会革命的整体性,不仅强调要进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摧毁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而且强调要进行文化革命,摧毁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从而实现对旧社会的彻底改造,真正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第二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在对新文化与旧文化进行了准确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其指导思想。毛泽东认为,所谓旧文化,即“封建的文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所谓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1](P706)因此,从性质上看,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从指导思想上看,“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P698)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是:要以一种科学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坚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曾经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2](P1083)这就是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加以继承和发扬,以保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不加批判地盲目搬用,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对待外国文化要结合中国国情,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以“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正是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科学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及新中国早期文化建设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不过,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党在新中国早期文化建设的探索中也曾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这却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毛泽东领导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谱写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奠基创业篇。

二 转型开局篇:邓小平精神文明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的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明了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正式形成。

首先,邓小平在强调物质文明对于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通过实行“两手抓”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正如他所说:“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3](P379)“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P208)

其次,邓小平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一种科学态度对待中外文化。在他看来,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包容性,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正如他强调的那样:“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是害人又害己。”[4](P57-58)“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4](P212)

此外,邓小平特别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自觉加以抵制。这正如他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P44)“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4](P336-337)

正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指引下,我国这艘社会主义巨舰在驶入改革开放的航程后,虽然历经波澜,但却仍然保持了正确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征程的开启,虽然面临社会转型初始期的诸多严峻考验,但却初步显示出了其无穷魅力和灿烂前景。因此,邓小平一贯强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谱写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的转型开局篇。

三 与时俱进篇:江泽民先进文化观

自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逐步深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进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江泽民同志着重强调的先进文化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最终走向成熟,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江泽民同志深入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199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第一次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做出了明确论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1996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做了《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的讲话,进一步对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P33)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正式确认。同时,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P17-18)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逐渐完善和日益成熟。

其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并列地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最终形成。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1年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并要求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不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还专门阐述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这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形成,体现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此外,江泽民同志不仅明确界定了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对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科学规划和具体部署。他一再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P276),“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6](P559)这就使我们明确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邓小平精神文明观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在世纪之交走向成熟,这是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做到与时俱进的结果。因此,江泽民提出的先进文化观,谱写出了世纪之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光彩夺目的与时俱进篇。

四 创新繁荣篇:胡锦涛和谐文化观

十六大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虽然我们面临的时代主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程中勇于创新的结果。尤其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思想,更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进一步完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发展的重要标致。

首先,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次提出了包括“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宏伟战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得以形成。在科学发展观看来,虽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各有自己的特殊领域和发展规律,但相互之间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了出来;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7]2007年10月,十七大把“建设和谐文化”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8](P33)这标志着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的正式形成。

其次,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明确界定了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2006年5月11日-15日,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根据其精神,刘云山同志强调指出:“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就是说,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基本价值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支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根基和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努力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标志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抓住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要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此外,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还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就曾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P33-34)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又一次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0]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1](30-34)同时,胡锦涛同志还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这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是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在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实践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党我国人民取得的又一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伟大成果。和谐文化观谱写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光辉灿烂的深入发展篇。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10]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化观江泽民中国化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