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鑫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研究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内涵丰富,原则鲜明,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回顾邓小平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以及他的一些重要论述,认真梳理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强调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这是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他提出要实行整顾,深化改革。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邓小平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1]70他指出:“过去有些规章制度比较繁琐,应该改革。”[2]11他认为,我们管理越是落后,越是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改革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
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尊重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面对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就连企业的普通工人的技术文化水平也要求相应提高,邓小平提出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着重培养优秀的人才。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108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主张的作用下,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不断重视和培养各个行业的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人才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作用,为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水平拓展了新的思路。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它包括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利益需要两方面。邓小平指出:“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2]51他主张要对发明创造者和有特殊贡献者给予奖励,对搞科学研究出了重大成果的,还要提高工资级别。邓小平提倡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反对官僚主义;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那种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需要,把个人的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做法。因此,邓小平在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中,遵循注重利益的原则,以精神鼓励为主,照顾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务求实效,是邓小平的管理原则和特有风格,他一再强调“不搞争论”,要“坚决地试”。他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1]374他谈到:“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1]152邓小平认为,如果等争论清楚了再做决定,那必然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坐失良机。他反对那种不切实际,只从本本出发的空洞抽象和教条式的争论。为此,他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和大胆地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加以总结。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要扎扎实实地干自己的事,埋头实干,做好每一件事。
邓小平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这个事情可大啊!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2]396邓小平认为,精兵简政就是各部门、各单位要确定编制,轮流接受培训,等合格后才能上岗。这样才能选贤任能,选好人才,才能解决中国机构重叠和臃肿,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总之,邓小平的精兵简政的原则就是要建立精干、灵敏和高效的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长期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很多方法,其中很多重要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在进行社会管理目标决策时,总是杜绝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把奋斗目标与现实基础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党转移工作重点,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在进行这个战略决策的同时,邓小平采取了求实务实的作风。在他看来,短时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在1979年3月底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163在他看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时也要面对中国底子薄、人口多和耕地少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12月会见外宾谈话时,进一步提出了有计划分步骤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最终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这个理论构想和战略决策,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伟大的奋斗目标与客观的现实基础相结合,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等战略构想。
在调控方法上,邓小平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也就是进行非线性的系统管理。比如在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邓小平处理国内外极其复杂的问题所坚持的方法,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1978年1月邓小平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说到:“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3]14这既表达了中国始终不放弃使用武力和和平解放台湾两种手段的坚定立场,又委婉地说明了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解决这一灵活性的意见。又如在改革开放中,诸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且十分活跃。如何处理好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这些经济成分的关系?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原则,在这里,“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原则,“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又讲究了灵活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问题,毛泽东十分强调人的思想教育,重视思想革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但是邓小平在吸取毛泽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统一起来,作为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基本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邓小平认为,思想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加强对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民的理想信念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管理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同时,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146他还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333为此,邓小平在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还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
邓小平历来很重视对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教育,他多次强调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他认为:“争取教育是整党的方针,我们要严肃地对待任何犯错误的人,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4]103“对错误和缺点采取严肃的态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斗争,达到团结目的的原则。”[4]204“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就不会及时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也不会用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来教育干部、党员和群众。”[4]3461989年,针对右的思潮,邓小平指出这10年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人民的思想教育不够,他提出要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强调要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倾向和错误行为,坚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邓小平认为,要制定方针政策就要先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搞清楚事实的真相。他说到:“这几年来,我们不大注意调查研究,因而所提的一些任务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所提的一些口号,也有许多不是切合实际的。”[4]302针对农村政策的制定问题,他指出:“在农村不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不仔细地研究农村的阶级状况,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贫农和一般农民的要求,不了解什么政策才适合于农民阶级的利益。”[4]341同样,在对青年的教育问题上,他也谈到:“归根到底,我们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多做点工作,多搞点调查研究。”[4]290在实践中,邓小平也是身体力行,贯彻执行这一思想。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就高校招生制度问题进行了广泛、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听取了科技界、教育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他做出决定,当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在邓小平看来,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实事求是的榜样,做艰苦奋斗的榜样,发挥榜样作用,做全党的表率。他提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2]177他还谈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2]124在1980年8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要废除党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之后又退出了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他的这一举措和亲身实践对于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他指出:“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1]144
对于处理中央和地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强调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倡、维护大局。他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2]82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有大局意识,他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277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不断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活动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合、增强历史的合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和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4同时,在他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邓小平不但从宏观上强调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且还把这种利益具体落实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身上。在谈及群众生活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2]27而这正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理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徐玉俊.邓小平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J].传承,2011(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