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健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文法系,河北 廊坊065000)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能够有效地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政治优势所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思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责任制,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1]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主体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构建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由它所处时代特征和社会价值主体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程度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的价值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明确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它既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及人民群众的理性价值需求,也体现了我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精神。在9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取得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始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向被教育者昭示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其对达成社会的价值共识与和谐有序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2]。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质都在于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核心任务,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强化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的革命精神教育,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革命任务的完成;建国后,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恢复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中心任务,强化党内、思想文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从“四有”、“三讲”、“八荣八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塑造与新时期、新任务、新形势相适应的国民思想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所要解决的直接而现实的问题就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问题,从而构建其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信仰体系。那么,思想政治工作是如何推进这一价值体系的建设呢?思想政治工作旨在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基础,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约束,构建坚实的文化基础,以此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而细致的建设。
认同是个体从自身到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自我范畴的延伸过程。价值认同是个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基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认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使其科学体系的基础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真正认同,成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使这种价值体系“渗透到群众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3]。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做人的思想转化,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信什么”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价值追求有赖于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强化社会价值规范系统建设。“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形式,就表现为一定的的规范,也只有成为社会一定范围一定成员认同的坐标,它才能脱离仅仅是个人意识的范围,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同评价标准。”[4]价值规范是塑造社会成员在其社会环境中举止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旧的价值规划的权威已经丧失,出现了许多失落现象,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人们的理想、信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提供了依据。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导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导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性分析,强化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
任何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感召。但是,任何思想理论成果,“如果总是停留在思想教育和道德示范的层面,仅靠某种善良的意志和愿望,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的规章制度,则难以保证其社会效果的长效性。”[5]思想教育成果只有转化为制度约束,才能使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与思想教育工作自身相比,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强制约束性。规章制度建设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党内和军队的规章制度,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领导体制、方针原则,逐步建立了党和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也是通过一些系列规章,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并形成了关于党内、军队、企业、农村、学校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专门性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新局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把我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历史经验,逐步转化为制度成果,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外在强制力的约束,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体现”、“贯穿”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安排,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首先,制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又要着眼于长远的预测,既要有强制性又要以人为本、具有可操作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于法律与公共政策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其次,强化制度创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舆论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社会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化有形于无形,让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文化不单是表现人认识周围世界的程度,还有助于实现启发人的目的,即有助于探索人的最有效的新认识形式……强化对自然界自发力量的支配。”[6]19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源于文化,蕴含于文化之中,并以文化形态存在。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的传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
文化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属性。“‘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普遍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同时肩负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同时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同时兼循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7]4文化性与政治性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忽视政治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导致工作方向的迷失、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否定,忽视文化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6]193,反而侵蚀了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渗透力。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性。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基础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英政治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使其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若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融入社会文化而永保青春与活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的接受与践行,停留在理论话语层面,而应使其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群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首先,要用通俗的语言、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诠释和解读,把“理论宣传的‘宏大叙事’细化、深化、形象化为人民群众向往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爱”[7]6。其次,任何价值观念的成功传播与普及必须要契合受众的需求与心理,从而使受众接受一种文化理念的过程能够成为体验快乐、享受美感的过程,避免成为一种简单、枯燥的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普及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1] 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2] 刘云林.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6.
[3]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4] 马俊峰.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7(1):14-18.
[5] 王玉平.论“两个务必”的实践途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6):127-132.
[6] 谢晓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文化的分析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91-194.
[7]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