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吴祥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对信息的依赖与日俱增,信息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家居提出了要求。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智能、舒适的居家环境,这就是智能化家居。
所谓的家庭智能化就是通过家居智能管理系统来对家居内各项设施的管理来实现家庭安全、舒适、信息交互与通信的能力。家居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家庭安全防范(HS);2.家庭设备自动化(HA);3.家庭通讯(HC)。
对于家居的首要要求是安全,保护家居内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是必须的。我们一般意义上把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分为三大部分:视频监控系统、门禁子系统、入侵报警子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在家庭安防系统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属于小区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一般来说视频监控系统是为整个小区建设服务的,也有少数针对个人的住宅建设监控系统,两种都是为家居安全服务的。视频监控现阶段主要是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手段,在小区出入口、主干道或家居周围安装监控摄像机,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传输至服务器进行播放和存储。
门禁系统又称出入口控制,是解决家具出入口实现安全防范管理的有效措施。它集微机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门禁系统主要包括:门禁控制器、识别仪、电控锁、卡片(其他识别物)、传输部分、其他设备(门磁、电源等)。门禁系统不仅能够进行出入口控制,还具有实时监控、异常报警等功能,极大的扩展了门锁的功能,提高了安全性。门禁系统根据识别方式分为三种:密码式、卡片式、人体生物特征式。
入侵报警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探测并显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入设防区域的行为、处理报警信息、发出报警信息的电子系统或网络。入侵报警系统通常由前端设备(包括探测器和紧急报警装置)、传输设备、处理/控制/管理设备和显示/记录设备部分构成。前端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探测器:红外探测、声控探测、压力探测等,通过传感器感知入侵者产生的物理变化,将这些物理变化转换成信号传送到控制系统进行辨别,是否有入侵,一旦有入侵,控制系统立即告警。告警方式有本地声光报警器或电话告警。
家庭安全防范的三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的,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互相关联,组合成一个综合安防系统,一体化的安防系统能够更加好的实现其安全防范的功能。
家庭设备自动化是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系统。在智能化家居早期,家庭自动化甚至就等同于智能化家居,今天它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之一。
家庭设备自动化系指利用微处理电子技术,来集成或控制家中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系统。家庭自动化系统主要是以一个中央微处理机接收来自相关电子电器产品(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太阳初升或西落等所造成的光线变化等)的讯息后,再以既定的程序发送适当的信息给其它电子设备完成相应的指令。除中央微处理器外,每个终端电器设备都有独立的微处理器,而短距离无线通讯和IPV6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通讯支持。中央微处理器就能通过外界条件、人机界面或是远程操作来发出指令,各终端根据预制程序安排完成操作。目前实现自动化的家庭设备主要包括:照明系统、空调系统、视频及音响系统、自动清洁设备、窗帘控制等。
家庭通讯是指家庭范围内电脑、电话、家电、安全系统所组成的局域网以及连接广域网的一种新技术。
当前在家庭网络通讯所采用的连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有线主要包括:双绞线或同轴电缆连接、电话线连接及光纤;无线主要包括:无线电连接、红外线连接、射频技术连接等。
智能化家居在和外部连接时主要依靠光纤,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使用光纤进行网络连接,带宽宽、抗干扰性好、保密性佳、使用安全。可以满足网络信息传递、远程遥控、视频监控远程查看等各项功能。
在家居内部使用综合布线系统和无线通讯技术。干线系统布置到位,每个房间和重要地点都应当设置信息点,使得网络能够全方位覆盖。使用无线通讯连接各个家用设备,组成一个由各项设备组成的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局域网传递各种指令和信息。
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生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市场消费观念才刚刚形成,但随着智能家居市场推广普及的进一步落实,培育起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智能家居市场的消费潜力必然是巨大的,产业前景光明。
[1]范晓丽,吕立波,杨世臣.安全防范技术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汪光华.安全技术防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智能家居概念解析[EB/OL].2012-12-10.http://baike.baidu.com/view/37089.htm
[4]胡铮.物联网[M].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