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满
(肇州县图书馆,黑龙江 肇州 166400)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数字资源与共享工程成为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时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也就是从传统的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
传统图书馆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情报展开,县级图书馆的藏书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管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1.公益性服务,所有的公众服务都是免费的。
2.被动性服务,所有的服务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等读者上门。
3.单纯型服务,主要是对到馆的读者服务,藏书利用率低。
4.浅层次文献型服务,以收藏、加工、保存纸张为载体的图书期刊资料等文献信息为主。
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重要平台,改变了县级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9年9月9日,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李长春同志出席了庆典,并做了重要的讲话,明确了图书馆在新时期的社会定位,也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思路。新时期的图书馆应运用新技术强化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要创新服务方式和传播技术,积极运用音像、电子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馆藏资源,开办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形成联通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实现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同时,也应该加快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及时转型,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特点。
随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县级图书馆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限制,在信息的采集、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发服务系统。例如: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多媒体室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播放活动,吸引读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阅读、咨询、检索等无偿服务的同时,也要拓宽服务项目,开展有偿服务,积累图书馆的发展资金,是县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如:某馆编辑的科技速报,为农村生产、养殖提供技术信息,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跟题定向,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和信息服务质量。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为养老院、聋哑学校、幼儿园送书,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为了强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在馆内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以网络为依托,开展讲座、展览、培训班服务。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1]
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解决县级图书馆藏书不足,信息匮乏,读者需求量大的矛盾。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解答读者咨询、开展情报调研,及时为领导提供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所需的情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有分析、有研究的调研报告。县级图书馆利用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服务,传统的数据挖掘与网络的结合,所形成的面向因特网的数据挖掘,为县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务效能。
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但是,目前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设备少,读者多,电子阅览室的读者上机有时间限制。机器不够用,特别是假期,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另外,图书馆懂现代化技术的人少,人员老化,网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些管理人员不能指导读者使用电脑,查找网页。还有,地方财政经费少,网费、电费等费用不能解决。一些县级图书馆没有经费,不能及时开馆,还有的图书馆由于其他原因没有馆舍,影响电子阅览室的开馆和数字资源建设。
根据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该考虑多种发展因素。[2]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合与协调,使资源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资源的电子信息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扩展到网络,通过新兴媒体,将图书馆变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利用这个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读者信息素质、信息意识。如举办计算机学习班,使参加学习的读者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便于查找信息,利用信息,使得人们不用到图书馆,通过网络就可以使用丰富的馆藏资源。
3.建设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在强化网络条件下,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网络信息资源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开发乡镇图书馆,实现联网、共享。资源共享服务要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县级图书馆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行文化信息传播,引导农民掌握现代新兴技术,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1.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县级图书馆服务模式,更需分工协调,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如在书目数据库中,已经存在重复建库,浪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的现象。因此,许多数据库不需要重复建设。
2.加大政府投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只有在保证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发展建设,确保读者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3.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工作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原来意义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4.建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在信息时代,只有提高所有馆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馆员在提供知识信息和检索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化知识、检索技术的传授过程;另一方面,是素质修养、服务质量的展示过程。读者要求获得具有相当质量的文献信息,馆员就要充分掌握更高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技能。在这一动态交互过程中,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相互教育与被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特殊关系。其中,馆员起着主导作用,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所以要加强对馆员业务的针对性培训。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图书馆工作中扮演着主角。因为在同样条件与环境下,由于馆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在工作效果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5.培养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实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组织、设备、资金、机构的落实可以说是硬件,在短时间可以达到。但人才问题就是几年、十几年的问题。因此,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加快培养技术创新人才,要以馆内培训与馆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现有人才的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3-4]
6.注重与读者交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和谐图书馆要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物理环境和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要提升图书馆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充满人文氛围的信息资源宝库。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县级图书馆馆员要努力争取做到这一点。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平等地交流与沟通,从中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与倾向,并向他们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功能,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拉近馆员和读者的距离,读者服务工作也会更好地开展。这种亲切自然的交流环境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理念。
[1]富平.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3).
[2]刘洪.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吴翠彬.新世纪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9,(9).
[4]孟文静.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