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梅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医院影像科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又称骨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病等,是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损伤的常见原因,也是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是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甚至出现关节变形,目前在我国该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现对我院搜集的56例该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6人,男24例,占43%,女32例,占57%,男女比例3∶4,年龄在48-72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数月-20年不等。
1.2 临床症状:膝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起初症状较轻,随病程延长,在用力活动或做屈曲动作时疼痛加重,偶伴关节弹响或绞索,部分患者关节肿胀变形。
1.3 DR摄片方法:常规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摄片,侧位片中心线对准内、外侧髁中点连线处,摄片。
1.4 CT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架,双膝屈曲成角约15°,扫描层厚层间距1.5-2.0 mm,由近端向远端扫描12-16层。
1.5 MRI该组患者均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膝以髌骨下缘为中心置于膝关节专用线圈内并固定,足先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成像,轴位一般不扫,成像使用SE序列T1 WI(TR/TE=500 ms/10 ms),T2 WI(TR/TE=2160 ms/23 ms),PDWI,矩阵288X224,FOV20c m,矢状位层厚4 mm,间距1 mm,冠状位层厚3 mm,间距1 mm,NEX3次,扫描15-16层。
DR改变:56例患者中,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表现为关节缘变尖或骨赘形成,5例可见关节内游离体,18例关节间隙变窄,以内侧为明显,关节面硬化。
CT表现:平片所示的骨质增生、关节面硬化和关节游离体在CT中显示的更清晰,其中21例患者能够观察到骨性关节面模糊或连续性欠佳,3例软骨下骨质囊变,但对关节软骨不能清晰显示,软骨破坏导致的关节间隙变窄易于显示,尤其是与健侧对比时更明显,本组18例关节间隙变窄患者可在冠状或矢状重建图像中显示清楚。
MRI表现:该组患者均可见关节腔内不等量的关节积液和骨质增生改变,对于关节软骨,目前只有 MRI能够清晰显示,56例患者中,38例股骨内侧髁可见面积不等的软骨缺损,其中29软骨下骨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26例显示其对应的胫骨平台软骨和(或)软骨下骨异常信号,5例为大片状软骨剥脱,3例软骨下骨暴露并囊变。29例股骨外侧髁局部软骨缺损,其中14例软骨下骨可见片状长T2信号,对应的胫骨平台软骨变薄或缺损,软骨下骨可见片状长T2信号,程度不等。股骨、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后缘骨软骨损伤同时并发2处或2处以上者位16例。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出的对关节软骨退变的MRI分级标准(2):0级为正常;I级为关节软骨内局灶性低信号影,软骨表面光滑;II级为软骨内低信号影,软骨表面不光整或软骨变薄、溃疡形成;III级为软骨碎裂缺损,软骨下裸裸露。本组病例中I级12例,II级25例,III级19例。
X线平片对膝关节结构的整体观察较全面,如关节间隙、骨质增生的程度和位置及关节有无脱位等,但无法显示骨髓水肿、充血、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关节内部结构(如半月板、韧带、关节软骨的改变)等。CT在显示骨质增生、骨小梁改变和骨皮质连续性等方面具明显优势。MRI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其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和任意方向显示关节结构的特点,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势[1]。膝关节软骨为一层后约1-6 mm的弧形中等偏低信号影,信号均匀,表面光滑。关节软骨下骨的骨性关节面为一薄层清晰锐利的低信号[2]。X线和CT检查因组织分辨率低,对软组织的损伤不能真实的显示,只能通过间接征象来推测,关节软骨下的骨性关节面为一薄层清晰锐利的低信号影,其下方的骨髓腔在T1 WI、T2 WI序列均为稍高信号,优质图像上可见其间纤细低信号的骨小梁。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膝关节骨质增生像、关节游离体、关节间隙变窄在平片中均能较好显示,对于骨性关节面骨质破坏及囊变,即使病灶很小,CT图像中也能清晰显示,而关节软骨缺损无论面积大小,只能由 MRI来客观的显示出来,同时可显示软骨下骨不同程度的水肿,且关节软骨下骨髓水肿出现率与关节软骨损伤分级呈正相关。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像检查中,X线平片方法简单,价格优廉,是目前国内最广泛、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但提供的信息较少,CT作为进一步的检查,对于骨性细微结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MRI可行三维扫描,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病变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实施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
[1]程克斌,屈辉.骨梗死的病理和影响学进展.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38(3):319
[2]王继琛,蒋学祥,高玉洁,等.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 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