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凯
(东风汽车公司技工学校武汉分校,湖北武汉 430056)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基础忽视实践能力,重视考试成绩忽视社会发展状况,造成了学与工的分离。很多学生在理论方面知识储备非常好,说起某一行业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如果真的实践起来,往往差强人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点,通过校园知识储备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可以很快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一是,学生进入企业,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新思路;二是,学生进入企业,可以实现理论变现实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己动手的快乐。
目前,我国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入门低、技能要求低的行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而真正的高端行业比如高级技工等职位往往供不应求,甚至求都没有。造成这些原因的主要有:一是,社会贫富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二是,学校教育体制问题。由于学校课本教育的特殊性,课本教育往往已经不是行业最新技术,而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东西。因此,学生学习到的都是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基本没有任何研究性,而行业最新科技和最新技术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把握,因此造成了学生失去了对最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好奇心。
一是,这种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学校具有科技研发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更具有企业不具有的研究环境,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有利于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是生产实践第一线,新的技术和发展方向往往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的对新技术新理念进行探究,进而提高理论研究能力。二是,这种模式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结合提供了可能。学生在学校可以学到丰富的技术理论基础,在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为学生综合实力培养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和国家人文环境的不同,这种合作模式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实质是相同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我国刚刚二十几年,在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还有很多不足,尚未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共识。但是,针对在合作中:企业和学校谁处于主导地位,二者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是否有限制等理论问题上,国内理论研究还没有统一。因此,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一是,我国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对市场中专利的保护并不系统和完善,因此企业对自己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非常重视,很少对外公开特别是来自学校的实习生。造成了学校来企业实习就是走过场,几乎没有学到任何实践东西。二是,二者的利益点不同,学校追根到底是公益性的,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由于二者出发点不同,造成了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利益产生一定的纠纷。造成企业与学校之间出现隔阂,不能很好的进行应有的资源共享和社会分工,为实现模式的最终目的带来了难题。
虽然学校和企业的兴办目的不同:学校是以公益性为目的,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同等享受教育资源而成立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只要真正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员。但是,二者都求才若渴,对人才非常重视。由于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会将大量有基础知识理论的学生下放到企业,这些实习生重实践轻工资,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消耗方面并不是很大,因此节约了劳动人力成本。
国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性措施做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但是在处理好企业和学校联络,企业、学校和学生关系上还有待三方自觉性的提高。一是,增加学校和企业的联络。部分企业和高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不重视,出现了为了完成目标而挂牌现象。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挂了个牌子,而学校并没有人真正去过。大学生实践基地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具体的联系组织,可以是行业性质的也可以是联盟性质的。其次,建立学校和企业一对一的联络员,联络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联系,既有针对性也防止了工作宽泛不具体情况的出现。最后,学校领导层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校企合作 工学管理模式的工作,对模式实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方向进行及时解决和研究。二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保障性工作。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市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订单模式具有教授知识应用性,人才培养定向性,和工作有保障性等特点。通过将生产实践搬到课堂中学习,加上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订单式培养实现了一体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的脉搏和思路,实现成才目的。而且还可以通过高校教师优势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势的整合,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最新最为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可以推荐企业内部优秀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技术普及,最大限度上缩减了学生成长时间,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双证书制度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为了弥补高等职业教育中,工与学脱节现象。一是,双证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学生通过学校的获取相关的基础技能和先进技术的理念并且取得结业证书后,通过去企业实习,实现了将所学知识由理论变成现实和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双证书模式下,可以增强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缺。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政府财政拨款,因此很多高校的设施设备比较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技术的应用,采用双证书一方面可以将在学校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搬到工厂中去,通过工厂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讲究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企业设备赠与,实现学校部分设备的更新换代,减轻学校财政压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做好这种模式的相关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作出相应的探讨,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余平;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2 期
[2]乔大伟;王丹丹;结合学院评估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1年26 期
[3]郑治伟;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09年05 期
[4]蒋买勇;依托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神州;2011年05 期
[5]陈婷;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年0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