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琪
(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 620010)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供给68 例,年龄在18 到41 岁,平均年龄28.7 岁,急腹症出现在妊娠的早中晚期,其中早期患者10例,中期患者32 例,晚期患者26 例,分别占到本组患者的14.7%、47.1%和38.2%。
2.临床表现:急性阑尾炎28 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侧腹部压痛,其中有18 名患者出现了转移性下腹痛,患者多伴有腹肌紧张,发烧、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血检显示白细胞(9.7 ~20.6)×109/L,
中性粒细胞0.88 ~0.96。急性胆囊炎12 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体检墨菲征阳性,患者也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烧等症状,此外多数患者会出现筋肉紧张症状,血检显示白细胞(10.2 ~16.5)×109/L,中性粒细胞0.75 ~0.83,少数患者会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B 超有明显的结石影。卵巢肿瘤蒂扭转10 例,患者一侧腹部存在明显的压痛感,并伴有明显的肌肉紧张、恶心和呕吐现象,B 超现实附件区有混合性或囊性包块,5 例患者体温37.4 ~38.6℃。泌尿系结石9 例,患者一侧腹部疼痛,2 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B 超检查输尿管上段结石5 例,下段结石4 例。急性胰腺炎9 例,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包邮恶心呕吐,其中5 例出现腹肌紧张现象,3 例患者体温37.7 ~38.7℃,血白细胞(11. 2 ~22.5)×109/L,中性粒细胞0. 85 ~0. 93,B 超发现存在胰腺肿大且回声增强。
1.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理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情况及结果如下:
(1)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主要是行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在手术期间28 例患者均为阑尾炎患者,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16 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9 例,3 例患者的症状较轻,在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以后痊愈。
(2)对于急性胆囊炎主要看病人的实际情况,本组的12 例胆囊炎患者,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6 例症状较轻,采取禁食、补液、抗感染、解痉等保守治疗后已经好转。其余6 例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法,经过治疗也以后也已经痊愈出院。
(3)10 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4 例行患侧卵巢囊肿剔除术,8 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2 例患者由于处于孕晚期,在发病同时行剖宫产术。术后经过病例分析发现有6 例为成熟性畸胎瘤,4 例浆液性囊腺瘤。
(4)9 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当中,7 例采用保守治疗方法,通过药物缓解缓疼痛,直到患者足月分娩。其中两例患者比较严重,在妊娠16 ~28 周时行膀胱镜检查加逆行置入输尿管双J 管术,手术没有对患者妊娠造成影响。
(5)9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通过禁食、肠胃减压、补液抑制胰酶及胃酸分泌、抗感染等方法,但选择的抗感染药物要避免的对胎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慎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的控制了患者的病情,直到患者足月分娩。
所有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以后,急腹症均已痊愈或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胎儿及孕妇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充分说明了急腹症细致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2.妊娠结果:本组患者当中有7 例妊娠中期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术后出现了流产先兆,经过相应的保胎治疗以后流产先兆均小时,妊娠足月分娩。另外,有3 例孕晚期患者术后出现早产,经过医生的抢救治疗,产妇及胎儿健康情况良好。本组患者当中29例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采用剖宫产术,其余患者均为阴道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没有出现新生儿窒息等现象,在生产期间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的急腹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未对产妇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全部新生儿出生时的Apgar 评分为7 ~10 分。
妊娠合并急腹症在产科临床当中并不多见,但是由于妊娠期妇女会出现很大的生理变化,急腹症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不适很典型,导致临床当中误诊的几率大大增加[1]。因此,妊娠期急腹症应该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因为急腹症不仅会给孕妇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威胁到孕妇腹中的胎儿。引起孕妇腹痛的原因有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如果在临床当中不能确定病因,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一般来说在发现妊娠期出现腹痛,除了要考虑常见的产科类疾病之外,还要考虑到急腹症的可能性[2]。如果在孕早期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能简单的用妊娠反应来解释,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必要的时候由外科医生会诊。一般来说不同的急腹症都有其特定的特征,要想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在临床当中应该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认真查体,要充分利用B超、血清淀粉酶测定等必要的科技检查手段确诊病情,其中主要是以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卵巢肿瘤蒂扭转、泌尿系结石等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的确保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1 郁鹏,詹邵萍,花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6):34.
2 刘淑伶. 妊娠期合并外科急腹症的处理原则[J].河北医药,2003,25(12):944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