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黎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1100)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的发生,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后续控制过程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舆论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危机,如何控制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而且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其中一个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达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在网络时代,信息呈及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要等到媒体对事件调查清楚报道后才能获得舆情动态,而现在,事件还未在传统媒体登出时,舆情便已在网上传播。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发布到网上供网民互相发表交流意见。传播速度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能把握网络舆情的时效性原则,则有利于在最佳的时间控制舆情朝向较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传统的社会舆情中,受众往往受到一定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参与者可以是青少年、中年、老人,可以是社会各阶层的,也可以来自天南海北的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表达想法、共同讨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任何个人与组织可以在最少受限地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其中真实身份的隐蔽性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这种情况就使得网络舆情既有了广泛的包容性,又使错误观点、虚假信息得以充斥其中。
网络媒体出现后,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方式,网络平台为受众提供一切发表意见的机会。普通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上达到管理决策层,甚至与管理层产生对话,真实直接的反映民意民情。网民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受到他人认可或抨击。
网络平台上,人们为了同一个问题、同一类兴趣话题聚集到了一起,跨地域进行交流互动,在思想和感情上达成共识,他们会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群体里的人会共同探讨某一热点话题,挖掘潜在的原因,寻求事实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一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际上都经历了长期的矛盾积累。当群体性事件中所涉及的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和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排遣和化解,最终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并由偶然事件引发,便会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蔓延情况。这个过程开始于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导致矛盾激发并开始累积。在积累的过程中,相关社会群体会寻求某些途径去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从而开始导致潜在的危机处于一个发酵期。倘若在该阶段中危机未得到妥善的解决,潜在的危机就会暴露出来,变成现实的危机。由此可见,社会压力是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目前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依旧表现出一种广泛而强大的势态,尤其是随着现在微信、微博等媒体介质的广泛流行,使得现在互联网网络成为了一个超大型自由舆论场。因此网络虚拟环境成为了各种信息散布的温床。第一,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产生方式,人们可以将一些感兴趣的信息随意发布到网络上,而大多数信息是未被证实的,更有甚者是故意捏造的。第二,网络信息具有匿名、扩散速度快、管理滞后等特性。网络中约束不了人们的社会道德与价值观,使得现实社会中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无法在网络中发生作用。第三,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体可以实时的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网友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与方式即时上传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当某些热点事件发生后,便捷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每一位公民成为“眼球记者”,凭借着他们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和热情,不断更新最快的事件讯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者可以体会到这些便捷,受者也可以方便、及时地对传者发布的信息予以反馈。信息发布中无门槛的特性使得网络上不再有传播信息控制者,只存在传播信息参与者。
网民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特性的公民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表现出了一种敏感的群体倾向,并且也显示出了群体认同心理和群体意识对其行为的制约。在信息短缺的情况下,当网民在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后,在思考和讨论网络谣言内容的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群体自我膨胀现象的产生。这些网民会以为群体的最终决策是正确的,且很有可能对敌对群体产生一致的成见或幻觉,这种情况的发生造成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因此可以说谣言是一种以集体合作方式寻求事物真相的过程,也即一个满足自我认同需求的过程。网络空间中明显存在着一种“敏感群体倾向”。敏感群体,是网络大环境中在容易强化社会矛盾和激发社会情绪的同时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由某个人所代表的群体或某类群体。网民多有一种强烈参与社会事物的热情,但现实中却总是让网民“热情而去,败兴而归”。因此,网络自然就成为了网友发泄心中不满、指责现实问题的理想场所。网民便是一个典型的敏感群体。当敏感的网民群体与话题性的事件碰到一起的时候,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舆论洪流,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环境形成和发展。
与传统媒介相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作用相对较弱,网络的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更加激发了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为提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的匿名特征又为网民提供了宽松的发言环境,不必过分担心言论不当受到威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重要话题、热点事件并不是由传统媒体作为发起人,更多是由视屏网站等由网民自己发现并制作、发布的帖子。
以现在流行的网站论坛为例,当一个帖子引起网民极大兴趣后,网民就会对该帖子进行不断的跟帖和转帖,统计帖子浏览量、跟帖量、热帖排行榜等统计会唤起更多网民关注,知名度较高的网站论坛会获得的更多的关注。以此同时,网民还可以将相同的帖子在不同的论坛发布,网民会也可以根据兴趣将帖子进行转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焦点。论坛还会对重大及关注度强的事件进行论坛之间相互转载,并根据受众喜好,对原始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编辑、修改,以吸引更多网民进行关注,进行引发更加强烈的后续效果。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叉的环境下, 一个热点议题形成有几种方式:一是,在现在的传媒方式中,网络上的新闻经常是在第一时间展示给公众,随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会陆续深加工或者重新提炼网络新闻的内涵,将新闻报道给人民大众。传统媒体往往具有权威性,不像网络新闻那样能被各家网站转载或分享,传统新闻在网络新闻提供线索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并对网络新闻的真实可靠程度进行调查,这样才会与大众见面。同时,网络新闻还会不时的报道电视、报纸上的评论员文章等,这样二者就相互融合,新闻在网上被网友持续关注和评论,形成了网络舆论;二是,一个是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转载到网络上,传统媒体由于限制保持沉默,此时,网络媒体利用时效性、匿名性以及虚拟性等优势将报道深入下去,从现场了解到进展报道追踪直至处理结果。事件经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二次报道,会使得传播效果被放大好几倍。
网民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为网络舆论的生成奠定了基础的作用。网络舆论在形成、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不同群体的互动,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大多数人表现出一种从众的心理,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当自己的观点属于主流性的观点时,人们便会积极的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人的意见时,人们便惧于成为被评击的对象而保持沉默或是附和多数人。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成为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一方的弱化和沉默促成了另一方意见的不断增加,最终产生占压倒性优势的主流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公众处于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上,网民不仅可以方便获取信息,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包含信息广等自身特点,加之对群体性事件的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和必要控制,这项工作是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由于基层政权对网络舆情不熟悉,以及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引导,导致群体性事件解决不及时,不凑效,使得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谣言和小道消息在网络媒体上迅速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应该认真学习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在思想上要足够重视,在实践中要力求实效,在方法上要多措并举,这样才能做到对网络舆情有效引导和及时监控,促进网络思想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首先,高度重视建立高效优质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注重政府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网络时代下的群体事件,单纯的封锁消息和不做应答,会失去舆论先机,导致舆论被动。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与网络舆情,政府部门应转变思路从堵到疏。只有信息公开透明,及时有效,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及新兴媒体,用新方式阐释方针政策、政府态度及引导舆论方向。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同时,注重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不断探索主流媒体传播的新形式。
政府部门要注重把关人作用,积极监管,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对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网络不实谣言及群体性不理智煽动信息要及时进行制止。二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辨别,将零散初级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汇总、归纳,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用以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走向,为预防、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建议和对策。三是,要注重开发监测网络舆情的相关软件,做好技术支持。
以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等主流网站为主,将其做大做强。密切关注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拓传播主流舆论的新阵地,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等。团结和引导知名商业网站,使其成为营造主流舆论的重要力量补充。通过完善网络立法,综合利用法律和行政的相关手段,提高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水平,规范网络空间建设。
主流网站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崇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以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己任。严格规范信息采集、制作和发布制度,确保本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内容合法、健康、真实,对虚假有害信息高度警惕,及时删除,杜绝跟风炒作。网民应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文明上网,积极创建文明健康的上网环境。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
[2]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12 月,第30卷第12期.
[3]黄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与发酵机制探究[J].华章,2012年3月.